基于耗能特性的RC框架结构破坏模式合理性评价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imadebicao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汶川地震中,RC框架结构的震害呈现出柱端出铰而梁端很少出铰的显著特点,这显然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引导的破坏模式相矛盾。破坏模式是影响结构耗能能力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破坏模式应该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评价RC框架结构破坏模式的耗能特性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①通过与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的比较,本文对两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滞回耗能简化计算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②结合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倡导形成的破坏模式和震害现象,构建了五类共计14种RC框架结构破坏模式,对每种破坏模式的耗能特性进行了研究;③为评价破坏模式的耗能能力和耗能储备,利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手段,提出了耗能能力系数作为耗能指标并对五类破坏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研究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①当结构遭受罕遇地震作用时,方法一的等效结果满足精度要求,而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其精度越来越差。方法二的等效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和适用性。一般对结构考虑两阶振型等效即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对于高层结构,建议适当增加振型数量。②在梁柱铰破坏模式中,梁为结构的主要耗能构件,底层柱也是主要的耗能构件之一,底部几层为主要的耗能层。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柱和上部楼层耗散的滞回耗能比例有增加的趋势。③梁铰破坏模式不仅具有较好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强度,还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和耗能储备空间,是一种合理的破坏模式。在梁铰模式的基础上,底层柱底端全部出铰,结构的滞回耗能与梁铰模式相当,然而其延性变形能力、强度以及耗能储备空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④“梁端+中柱端”模式与梁铰模式具有较为相似的地震反应(滞回耗能值、耗能能力、延性变形能力等),在梁铰模式的基础上允许中柱端出铰对结构的耗能能力及延性等均未有明显影响,可认为是一种合理的破坏模式。⑤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柱铰机制耗能好于梁铰及梁柱混合铰机制,然而柱铰机制的延性变形能力和耗能储备均较差。⑥耗能能力系数可较好地反映结构的耗能能力和耗能储备,是个可行的耗能指标。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当锚固支护的边坡工程荷载变化时,锚杆(索)加固的计算模型,建立锚杆加固计算时,新旧锚杆锚固体上砂浆粘结剪应力变化引起的锚固抗力关系,以及工程适用计算方法。文中根据锚
桩基础是目前土工程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深基础,这当然与它本身的承载能力高、支承刚度大、沉降量小且均匀密不可分。桩基础的作用主要是将其承受的外力作用传递给地基深处,这样
本文主要对低矮房屋在热带风暴作用下进行了现场实测及结果分析,同时对该房屋的1:10缩尺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低矮房屋的风荷载特性,同时提出了
本文通过FLUENT软件对网格絮凝池内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对不同的网孔尺寸、边壁格挡设置情况、进水流量、竖井间过水孔洞高度进行模拟对比分析,并以湍动能、湍动能耗散率、涡
风积沙作为一种地质材料,有其自身的工程特殊性,在风沙地段公路路床和普通铁路路基填筑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风积沙不良的级配特性、松散的颗粒分布特性、低黏聚力的力
伴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交通建设,隧道工程的规模也增长迅速,截至2006年底,已建成通车3788座公路隧道,总体长度达到1841.8km,中国也成为世界上隧道和地下工程数量最多、情况最复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在国家实力不停变强的同时,却也因此产生了城镇人数大量增多、行车拥挤等诸多负面影响,而近年来地下铁路的蓬勃发展,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论文以合肥市包河大道特大桥(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为工程背景,对大跨度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施工控制中的结构分析方法、施工监测技术、参数敏感性分析、灵敏度确定方法以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物建造和拆除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中30%~40%为废混凝土,由此引起的占地、环境污染等问题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目前,将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