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东段侏罗-白垩纪放射虫及其地质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广泛分布了大量的中生代深水沉积硅质岩,是限定蛇绿岩和新特提斯洋盆时代的重要生物地层约束。放射虫作为其中唯一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种类,在开展缝合带内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的泽当地区侏罗-白垩纪硅质岩中发现的放射虫化石,以及缝合带中段日喀则地区冲堆组中的放射虫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比缝合带东段和中段的放射虫动物群特征,以期完善该地区放射虫生物地层框架。结合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恢复含放射虫硅质岩地层在新特提斯洋中的沉积环境,进而探讨新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本文系统描述了放射虫化石共68属160种(含未定种),它们均产自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地区的近朗沟剖面、老公山剖面、卓雪渡口南剖面以及缝合带中段日喀则地区的群让Ⅰ、群让Ⅱ剖面的层状硅质岩中。从近朗沟剖面的9块样品中,获得了丰富的中侏罗世放射虫化石,包括25属42种。初步建立了 3个放射虫组合,自下而上依次为:Laxtorum(?)jurassicum组合、Quarticellaovalis组合和Stichocapsarobusta组合。这些组合大致分别相当于西特提斯地区的放射虫UAZones 1-2带、UAZone 4带和UAZone 6带,时代分别为中侏罗世阿林期、晚巴柔期和中巴通期。在老公山剖面出露的硅质岩块体中共识别出放射虫19属28种(含未定种),其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与西特提斯区放射虫化石带对比,大致分别相当于UAZone 13、UAZone 17和UAZone 22带,时代从晚侏罗世提塘期中晚期至早白垩世阿普特期。从放射虫化石的时代分布来看,该硅质岩块体的岩层层序是倒转的。由于硅质岩块体位于超基性岩之上,可能为新特提斯洋深水沉积的残片,其中放射虫化石的发现可为蛇绿岩体形成的时代限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从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中获得了相当精美的放射虫化石,包括29属54种。其放射虫组合可与O’Dogherty(1994)在西特提斯地区建立的UA 1-11组合对比,大致相当于Asseni带顶部及Turbocapsula带,时代为早白垩世晚巴雷姆期至阿普特期。这一组合面貌与日喀则地区冲堆组中的硅质岩所产的放射虫组合基本相同。日喀则地区群让Ⅰ剖面和群让Ⅱ剖面出露了以枕状熔岩、硅质岩及砂页岩为主的冲堆组地层,其中硅质岩层中含有丰富的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本文分别鉴定出25属62种和29属60种,整体组合面貌可与O’Dogherty(1994)建立的Asseni带顶部及Turbocapsula带作对比,时代为早白垩世晚巴雷姆期至阿普特期。与上述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以很好对比。对卓雪渡口南剖面及群让Ⅰ剖面、群让Ⅱ剖面中所产的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等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和深水盆地的过渡环境;群让Ⅰ剖面中硅质岩部分样品接受的陆源碎屑较多,部分样品接受的较少,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至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群让Ⅱ剖面中紫红色层状硅质岩也为靠近陆源的大陆边缘沉积硅质岩。依据卓雪渡口南剖面硅质岩与日喀则地区群让Ⅰ剖面和群让Ⅱ剖面硅质岩在岩性特征、所含放射虫动物群面貌和时代以及岩石地球化学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本文认为卓雪渡口南剖面的硅质岩段很可能是冲堆组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它与日喀则弧前盆地并无关联。上述研究成果补充完善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和中段的侏罗-白垩纪放射虫生物地层格架,为解释新特提斯的演化等重要地质事件提供了可靠的时代依据。通过探讨了相关放射虫硅质岩形成的沉积背景及物质来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新特提斯洋的演变过程。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对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大鼠脑组织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7只SD大鼠留取9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建造缺血性脑中风急性期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中药低、高剂量组及模型组,每组10只。中药低、高剂量组灌胃益气活血方汤药4.4、8.8 g/kg,模型组、假手术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给药15 d。给药第3、5、7天,测定大鼠神经功能变化;给药结束后,以
脊椎动物在它们的心血管及消化系统的结构和位置上都显示出惊人的左右不对称的特征,例如心脏位于左侧,而肝脏位于右侧。起初,早期的胚胎会沿着预定的体轴的中线进行对称的发育,这种胚胎的对称发育会在体节期随着左右组织者(left-right organizer,LRO)内纤毛的产生和不对称的液流的出现而被打破。左右组织者是位于脊柱末端的的一个暂时的器官。在斑马鱼中,被纤毛所覆盖的左右组织者就是指KV囊泡(K
计算分子对接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配体结合研究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在蛋白质-配体对接研究中,受体蛋白的三维结构极为关键。当受体结构来源于配体-受体复合物晶体结构且其中配体与对接的目标配体高度相似时,各类对接方法的表现往往是最好的。在很多测试研究中,输入的受体结构是在受体和相应目标配体形成复合物的状态下被测定的。这类计算被称为结合对接。分子对接的实际应用不会是结合对接,因为配体-受体复合物结构就是我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生命规律本质的探索从未停歇。大到多细胞的动物、植物,小至单细胞的细菌、真菌,所有生物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的响应。生物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诸多改变人类对生命认识的事件都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篇论文中,我们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其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外部刺激是如何被感知?内部信号为什么要经过放大?细
华南板块上扬子区黔东北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序列,记录了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生物灭绝-复苏事件的区域表现型式。受滇黔桂古陆区域短暂扩增和海平面变化的综合影响,该时段的地层缺失量因地而异。思南大息场周缘的大息场组碎屑岩仅分布于局部海底凹陷区,厚度129.7m,其底界对比为凯迪阶上部,顶界对比到鲁丹阶上部。此凹陷区底栖壳相动物化石稀少,凯迪阶上部含遗迹化石表明底栖动物可短暂栖居;鲁丹阶粉砂质海底
随着建筑外幕墙结构日益复杂,传统施工技术的不足之处正在逐渐暴露出来。结合传统施工模式下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用BIM技术开展工程施工作业,帮助施工人员充分利用BIM技术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管控,以提升建筑幕墙的建设水平。
微生物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影响着繁殖、感染等多种生物过程。大部分微生物处于低雷诺数流动环境,利用柔性鞭毛进行推进,柔性鞭毛的表观运动形态是自身结构和外部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柔性鞭毛的推进能力有助于研发未来可用于人体内的微型游动机器人。在本文中,我们针对低雷诺数环境下鞭毛的平面弯曲波动推进方式,以柔性细丝来模拟鞭毛的运动,采用渐近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鞭毛结构、内外驱动对推进能力的影响,探索提高
对量子非定域性的研究揭示了量子理论的很多结构特征。然而量子力学还具有其他重要的性质如相干性、互补性等。在本论文中,我们将采用公理化的方式对这些性质和这些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我们提出了理论无关的相干性度量框架,将这一框架用到量子力学中,给出了新的量子相干性度量。我们发现其中一个相干性度量是常用的对比度度量的上界。我们提出了“不确定-相干性”平衡关系,此关系的表述不依赖量子力学,但被量子力学遵守。
It is challenging to study the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at the single molecule level due to optical diffraction limit in conventional spectroscopy.Thanks to the invention of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
学位
置身于环境之中的开放量子体系总会经历耗散过程。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诸多领域中,量子耗散动力学已然成为被着重研究的课题。开放体系的量子力学描述了在宏观环境中微观体系的状态如何随时间而变化,这对处理实际复杂体系具有十足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实际复杂体系而言,环境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本论文的中心内容是开放量子体系耗散子理论的系统发展。耗散子,是反映环境集体耗散效应的准粒子。基于该准粒子的概念,耗散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