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叶酸联合左卡尼汀对子痫前期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子痫前期模型组(模型组)、L-NAME+叶酸组(叶酸组)、L-NAME+左卡尼汀组(左卡尼汀组)、L-NAME+叶酸+左卡尼汀组(两药联合组),每组10只。妊娠第0.520d,叶酸组、左卡尼汀组和两药联合组分别灌胃给予叶酸3mg/(kg·d)、左卡尼汀400 mg/(kg·d)、叶酸3mg/(kg·d)+左卡尼汀400 mg/(kg·d),孕期第920 d颈背部皮下注射75mg/(kg·d)L-NAME诱导构建大鼠子痫前期模型(除空白组外)。测定大鼠孕前基线及孕期第5、10、14、18天血压及24h尿蛋白,小动物超声检测孕期第20天股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孕期第21天剖宫取材,腹主动脉取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内皮微颗粒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肾脏及胎盘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孕期第21天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检测氧化应激相关因子丙二醛(MDA)、8-异前列腺素(8-iso-PGF2a),BioLegend LEGENDplexTM多因子流式检测试剂盒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各组孕鼠收缩压的重复测量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分组、时间作用以及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59.274,273.575,14.814,均P(27)0.05)。与模型组比较,两药联合组在孕期第10、14、18天的收缩压降低[分别为(125.84±3.94)比(140.57±2.15),(128.81±2.79)比(152.23±3.66),(126.71±4.64)比(148.73±3.44)mm Hg,均P(27)0.05];各组孕鼠24 h尿蛋白的重复测量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分组、时间作用以及分组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F=64.104,291.911,29.533,均P(27)0.05)。与模型组比较,两药联合组在孕期第10、14、18天的尿蛋白水平降低[分别为(6.57±0.19)比(7.79±0.46),(8.87±0.57)比(11.84±0.76),(8.93±1.57)比(11.92±0.83)mg/24h,均P(27)0.05]。HE染色发现肾脏:空白组孕鼠肾脏肾小球结构清晰,模型组孕鼠出现肾小球水肿膨大,结构模糊不清,肾小囊腔极度缩小,几乎被肾小球填满。胎盘:空白组胎盘绒毛血管丰富、结构清晰,胎盘绒毛中滋养细胞以合体滋养细胞为主,细胞滋养细胞较少;而模型组出现胎盘绒毛数目减少,结构模糊、萎缩,部分绒毛纤维素样坏死,胎盘绒毛合体滋养细胞结节增多,且绒毛大部分不成熟。小动物超声检测大鼠股动脉FMD结果显示:缺血5min后进行再灌注,随灌注时间增加,大鼠股动脉内径增大,FMD逐渐上升,后又缓慢下降,叶酸组、左卡尼汀组、两药联合组大鼠股动脉FMD在120 s时达到峰值,而模型组在300 s才达到峰值。叶酸组、左卡尼汀组、两药联合组大鼠股动脉FMD峰值水平高于模型组[(16.14±0.88)%、(17.61±2.38)%、(21.21±0.79)%比(12.20±1.92)%,均P<0.05]。两药联合组血浆血管内皮微颗粒水平[(4.53±0.65)%比(25.76±2.90)%,P<0.05]、Hcy含量[(5.04±1.21)比(7.88±1.52)nmol/mL,P(27)0.05]和MDA[(6.33±0.57)比(12.68±0.55)nmol/mL,P<0.05]均较模型组降低。各组之间ADMA、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叶酸与左卡尼汀联合应用通过对降低血浆Hcy,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因子水平,而起到保护PE大鼠血管内皮,预防PE发生的作用。由于子痫前期血管内皮损害先于临床表现,检测血管内皮损害有助于子痫前期的早期预测;通过FMD和EMPs在妊娠中期甚至妊娠早期就筛查出子痫前期的高危孕妇,对其进行叶酸联合左卡尼汀的干预,对于降低围生期母婴的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