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以国家轮椅篮球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以下研究:(1)分析其形态学(坐高、指尖距)、肺活量、反应时的特点;(2)分析其比赛中的心率及其变化特点;(3)分析比赛中其血乳酸变化特点。(4)判定轮椅篮球比赛中的运动强度和供能特点。研究方法:(1)在北京市残疾人训练基地篮球馆测试其形态学(坐高、指尖距)、肺活量、反应时;(2)利用遥感POLAR表全程监控10名运动员比赛时心率变化特点;(3)测定中场休息和比赛结束后的血乳酸值。结果表明:(1)男子轮椅篮球运动员平均坐高为92.8±2.5cm、指尖距为186±9.4cm、肺活量4412±425 ml和反应时0.41±0.04s;(2)平均心率144±9.83次/分、最高心率176.09±8.57次/分,全场40%的时间其心率分布在140-160之间,每节比赛全场平均心率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3)全场比赛运动员血乳酸值均较低(2.589±0.731mmol/L),上半场比下半场高(P<0.05),重度残疾者比轻度残疾者血乳酸随着比赛的进行下降更明显(P<0.05),不同位置轮椅篮球运动员血乳酸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前锋最高、后卫次之、中锋最低。结论:1、男子轮椅篮球运动员肺活量明显大于普通下肢残疾人,与正常人没有显著性差别,其反应时明显比正常篮球运动员快。2、男子轮椅篮球运动受其技术特点的影响,比赛中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显著低于正常篮球运动。3、男子轮椅篮球运动员比赛中的血乳酸值处在较低水平,表明轮椅篮球运动员比赛中的能量来源可能以有氧供能为主,糖酵解供能为辅。4、男子轮椅篮球运动员下半场心率和血乳酸明显下降,可能因为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强度较低,当机体遇到强烈对抗时,不能长时间的维持在高竞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