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细辛醚对AD模型神经元突触功能可塑性改变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iem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神经元突触功能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改变的病理基础,突触的数量和功效发生改变可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使突触连接增强或减弱,被公认是学习记忆活动的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谷氨酸受体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它不仅介导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而且在神经发育、神经细胞的死亡和突触的可塑性(包括学习和记忆)等方面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DDLs是AD患者脑内重要的病理改变,在凝聚形成Aβ纤维的过程中,具有过氧化损伤,引起炎症反应,损伤突触功能等多种神经毒性,对AD的病理进程起关键作用,已经成为治疗AD的热门靶点。目前的研究已经初步显示β-细辛醚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然而对于神经元突触功能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对于谷氨酸神经递质受体的作用及机制目前尚未见报道。  目的:AD是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石菖蒲在抗老年性痴呆中药中的使用频数最高,已有研究发现β-细辛醚是其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然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通过体外模型、整体动物模型探讨β-细辛醚对AD模型神经元突触功能可塑性和谷氨酸受体的影响,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可能靶点,为开发防治AD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课题分别考察了ADDLs诱导的细胞模型以及Aβ1-42诱导的细胞模型的毒性时效性,建立了稳定的AD的细胞模型。在体外模型的基础上,给予不同剂量的β-细辛醚进行干预,通过MTT细胞活力、细胞形态学的影响以及westerblot检测突触的相关功能蛋白突触前蛋白SYP、以及AMPA受体亚单位GluR2的表达,探索β-细辛醚对于AD的作用及其可能靶点。并且以APP-PS双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对象,以β-细辛醚有干预手段,通过动物行为学等方法来评价β-细辛醚对于动物模型的干预作用,检测突触前蛋白(突触素)、突触后蛋白(PSD93、PSD95)以及谷氨酸受体AMPA受体亚单位GluR1、GluR2和NMDA受体亚单位NR2A的蛋白表达,以期探索β-细辛醚防治AD的可能作用机制。  结果:  1.利用Aβ1-42通过单体化,在4℃聚合24h得到的ADDLs,SDS-PAGE结果提示分子量大约为15-20KD,电镜可见直径12nm左右的颗粒状、球状或椭球状无定型结构,也可观察到直径5-10nm,长约20-30nm的卷曲分支样结构,未见到纤维状聚集结构。  2. MTT结果显示:10umol/L Aβ1-42组对于NG108-15细胞系、SH-SY5Y细胞系的抑制率不仅高于同摩尔浓度的ADDLs,甚至比3倍摩尔浓度的ADDLs的细胞抑制率还要高。而且ADDLs30umol/L对于不同的细胞系的损伤呈现差异性。  3.β-细辛醚25umol/L(高剂量组)干预24h后能显著减轻Aβ1-42的毒性损伤,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β-细辛醚6.25umol/L、12.5 umol/L以及25umol/L三个剂量浓度都能改善细胞损伤形态。β-细辛醚12.5 umol/L组以及高剂量浓度25umol/L组显著上调SYP的表达。  4.灌胃低剂量(含生药量2.12mg/100g*d)以及中剂量(含生药量4.24mg/100g*d)的β-细辛醚能显著上调双转基因痴呆小鼠模型大脑皮质PSD93的表达,但是高剂量则表现为下调 PSD93的表达。灌胃中剂量以及高剂量(含生药量8.48mg/100g*d)的β-细辛醚能显著上调模型小鼠大脑皮质 SYP的相对表达。灌胃低剂量、中剂量以及高剂量的β-细辛醚能显著上调模型小鼠大脑皮质GluR1的相对表达。  结论:  1.β-细辛醚在AD体外细胞模型中,能显著减轻Aβ1-42的毒性损伤,可能与上调SYP的表达有关。  2.β-细辛醚在整体动物模型中,能显著上调双转基因痴呆小鼠模型大脑皮质PSD93、SYP以及GluR1的表达,提示β-细辛醚对神经元功能可塑性的影响可能与影响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针刺环跳穴为主穴及以坐骨点为主穴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比较。  方法:以随机法将病例分为环跳穴组及坐骨点组,坐骨点组以坐骨
目的:探讨蒲灵化瘀止痛方对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以下简称AM)小鼠异位及在位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抑素(ENS)、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从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目的:观察广痛消泡沫气雾剂在促进混合痔术后创面愈合方面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共观察9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住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