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围绕制宪问题的讨论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eace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旨在对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围绕国民政府的制宪活动的讨论进行系统的研究,由前言和正文四章组成。绪论概述了文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并对所用材料进行了说明。文章正文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概述国民政府的制宪。从1933年至1936年,国民政府为应对国内、外的局势进行了一场制宪活动。期间进行不断修改七易其稿,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二章概述知识界的讨论过程。在宪草一稿出台前,知识界通过探讨外国的宪法为整个立宪工作进行准备,使得讨论过程初步展开。宪草一稿后,知识界的讨论逐渐发展起来。随着三、四稿的公布,知识界对宪草讨论进入了高潮,并出现了参与的人数及提出的批评意见较多等的一些变化。随着宪草第五、六、七稿的修订进行,这场宪草问题的讨论接近尾声。第三章概述知识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知识界主要围绕着宪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讨论。权利与义务内容方面的讨论,知识界主要从权利与自由的内容范围,非依法不得限制性条款及保障人民权利的立法技术进行讨论。国民大会问题的讨论,知识界主要从国民大会的权限设置,代表的分配和选举方式,会期时间进行讨论。政体内容的讨论,知识界主要针对三次政体内容的变动进行讨论:第三稿中的变相内阁制政体;第四稿中的变相总统制,第五稿中独裁性质的总统制政体。三民主义国家性质的讨论,知识界主要从反对三民主义列入宪法和三民主义如何在宪法中表达这两方面进行讨论。第四章概述知识界关于宪草讨论的意义与作用。知识界讨论宪草的根本目的是推动一部符合民主的宪法产生。因此在讨论中,知识界非常重视西方自由民主的内容。但是,仍然包含着一些经世致用等传统思想的因素。这场宪草问题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制建设,宣传了民主思想,但忽略了中国社会现实民主问题的存在,使其进行的这场宪草讨论的作用是有限的。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文献、简牍资料,对汉代商人与政府冲突的四个主要表现:即冲击汉代政府的经济基础、地方秩序、政治权力结构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政府在应对这种冲突所采取的干预和协
顾宪成是明代杰出的教育家。他创立的东林书院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顾宪成针对当时空疏学风的盛行,宣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