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99mTc-MDP骨扫描特征及疗效评价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在世界范围内,肺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肿瘤病人死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近50年来,肺癌的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若肿瘤组织局限性侵犯,五年生存率亦只有40%-65%。而非小细胞肺癌若未发生远处转移,是有治愈可能性的[1]。骨骼系统因血流丰富,故成为肺部肿瘤转移主要好发部位:在有关肺癌的临床研究中,约有24%-40%的患者会出现肿瘤骨转移,尸检后该比例上升至36%-40%。因骨转移导致骨质破坏变化,提高了肺癌的死亡率[2]。故早期发现肺癌骨转移对准确进行肿瘤分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有 MRI、CT、X线、骨扫描和PET等,以99mTc-MDP全身骨扫描在临床最为常用。若根据CT表现将转移骨肿瘤的病灶分成4种类型:成骨型、溶骨型、混合型和无改变病灶,99mTc-MDP骨扫描在不同类型病灶的阳性率不尽相同,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4月至7月的99mTc-MDP骨扫描的显像数据,并与该患者同期同扫描野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病人在未经治疗和治疗后两组病人的骨质破坏的类型与变化,旨在比较骨扫描对不同类型骨质变化的检出率以及评价骨扫描在肿瘤骨转移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对2010年4月~2010年7月在胸科医院行骨扫描检查患者的数据库进行整理,将病理检查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在14天(6.1±4.1天)内先后行胸部CT和99mTc-MDP骨扫描两种检查且符合纳入条件(见后)的171例纳入研究,本次研究仅限于胸椎和脊柱2区5个部位的骨扫描与 CT的同样部位比较。骨扫描图像观察胸部和胸椎;CT观察相同扫描野范围。对于不同类型 CT病灶99mTc-MDP骨扫描的检出率比较、骨扫描对于溶骨型病灶有无反应性增殖的比较和治疗前后骨转移病灶的类型变化比较均使用卡方检验(n>40)。  结果:  171例病人99mTc-MDP骨显像共发现胸廓范围内488处异常浓聚灶, CT排除36例患者共计73处与肿瘤转移无关的假阳性病灶。排除36例假阳性病人后,共135例阳性病人,其中男性56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57.26±10.84岁。包括鳞癌21例,腺癌99例,支气管肺癌8例,大细胞癌7例。  分析胸部扫描野内骨扫描阳性病灶共415处,CT共386处病灶,两者同时为阳性病灶共321处,骨转移病灶主要以肋骨、胸椎为主。骨扫描中肋骨浓聚灶占总比例的50.12%,胸椎占42.89%;CT中肋骨的阳性病灶数占52.85%,胸椎占41.45%。对病灶进行分析,按不同CT表现分为4类:成骨型、溶骨型、混合型和无改变病灶4种,并将骨扫描阳性病灶与CT表现进行对比,骨扫描对每种类型的病灶的阳性率各不相同。在CT表现为成骨型的248处病灶中,骨扫描的检出率为87.90%;CT表现为溶骨型的85处病灶中骨扫描的检出率为61.17%,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29.4738,P<0.05)。在 CT表现为混合型病灶的53处病灶中,骨扫描检出率为96.2%,与成骨型病灶无差别(X2=3.1840,P>0.05)高于溶骨型病灶检出率(X2=21.1857,P<0.05)。同时发现,在CT表现为溶骨型的85个病灶中,伴有反应性增生的病灶有35处,不伴有反应性增殖的共50处。99mTc-MDP骨显像在伴有反应性骨质增殖的溶骨性病灶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纯溶骨型病灶(91.43%VS40.00%),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22.9271,P<0.0001)  将135例病人分为首诊未经治疗组和治疗后组两类,首诊未经治疗组患者成骨型病灶占病灶总数的48.48%(80/165);治疗后无效病人2例故未纳入此项统计;在治疗后有效组中,成骨型病灶的比例上升到75.00%(165/220),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X2=28.6458,P<0.05)。  结论:  全身骨扫描对CT表现为成骨型和混合型肿瘤骨转移的病灶的探测能力明显高于溶骨型病灶,伴有反应性增生可提高骨扫描对溶骨型病灶的探测能力。骨转移病灶的代谢情况向成骨转化是治疗有效的参考之一。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着手?由此反思小学作文教学,我们不得不以新的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方法、新思路,特别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加强。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依赖于课堂,在课堂中寻求新的关系,从中培养小学生的单面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思维定势 ;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应着重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教学越来越普及。在当前课堂教学占主体的情况下,多媒体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中学地理教学而言,多媒体技术更是带来一片生机与活力。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也成为地理教师的得力助手。同时,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一、多媒體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丁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灶周围皮质区、缺血侧海马CA1区XIAP、BNIP3表达的影响,探讨NBP脑保护作用机制以
课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英语课文教学中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值得每个教师探讨。我认为,有效的方法应该按照“整体——分段——再整体”这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骤:课文整体教学  在讲授课文时首先应把学生引导到课文的要点和中心思想上来,第一步骤的课文整体教学要根据课文材料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我的做法是:  一、简化课文听说法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