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目前,各国对该病均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我国长期以来坚持采取以免疫接种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措施,在降低猪瘟感染率及发病率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多种原因该病仍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的流行,并呈现复杂化。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生猪存栏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也深受该病的影响,经济损失十分巨大。为全面了解河南地区猪瘟流行情况,本文分析了猪瘟病毒核衣壳蛋白E0和E2变异方向,对河南省部分猪场的临床病例进行了猪瘟病毒的RT-PCR检测和免疫效果调查,并制定了适合河南省的猪瘟控制方案。1河南省猪瘟病毒E2基因和E0基因的序列分析针对E0基因设计了一对套扩引物,对临床上有代表性的疑似猪瘟病例进行了病毒核酸扩增,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的猪瘟病毒之间E0基因同源性极高,且其E0基因从密码子程度上一直在向远离经典毒株石门株和疫苗株HCLV的方向发展。而其编码RNase酶活性区域氨基酸未有明显变化。针对猪瘟病毒E2基因设计了简并引物和内套引物且进行了扩增,结果表明其中4株猪瘟病毒E2基因与经典毒株石门株E2基因相比存在14个氨基酸变化,1株和石门株E2基因存在4个氨基酸变化。分析河南省猪瘟病毒的E2基因发现了一个糖基化位点的突变。对E2基因和E0基因进行进化分析发现河南省猪瘟病毒承受净化选择压力。以E2基因为基础对河南地区猪瘟病毒进行分型,首次发现河南省共同存在猪瘟基因1型和基因2型。这些研究提示河南省猪瘟病毒变异种类更加多样化。2河南省临床病例猪瘟病毒的RT-PCR检测对来自河南地区的566份样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猪瘟感染率为19.07%。结合1957-2009河南四季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使用5d滑动平均温度的方法划分季节,发现春秋季节猪瘟感染率高于其他季节,且差异显著。这提示人们猪瘟病毒的传播可能和季节有关。比2013年和2014年猪瘟病原阳性率有所下降。3河南省部分猪场猪瘟抗体监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采自河南省部分猪场的236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猪瘟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母猪、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后备猪及公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66.4%、52.9%、64.1%、78.9%、92.4%。公猪与经产母猪的抗体阳性率达到国家要求,且抗体离散度较低,免疫效果较好。后备母猪的抗体阳性率虽然合格,但是离散度较大,免疫效果不理想,其他阶段猪群免疫合格率未达到国家要求。与近3年猪瘟免疫抗体相比发现,阳性率逐年升高。河南地区猪瘟免疫情况有所好转。4猪瘟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应用在河南选定1个规模化猪场,根据猪场情况和之前对河南地区猪瘟的研究制定了防控策略,经过1年防控措施的实施,比对本猪场在生产等各方面数据(猪瘟病原阳性率、各阶段猪群抗体保护率、各阶段猪群生长性能、母猪产仔猪数和各阶段猪群成活率)均有所改善,为猪瘟防控措施的制定与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与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