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典型稻田种植模式下土壤N2O排放特征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yo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亚氮(N2O)被认为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之一,N2O的产生及减排问题备受世界各国研究者们关注。农田生态系统N2O排放贡献了主要的人为N2O排放。近年来,稻田被认为是N2O排放的重要源,稻田N2O生产和排放主要受作物生长、环境因子及田间管理等影响,其中作物是稻田系统中的核心。我国稻田种植模式多样,华中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稻田种植区域之一,该区域有多种稻田种植模式。但是对比多种稻田种植模式下田间N2O排放及探究其微生物影响机制的研究尚不多见,特别是稻田前茬或当季作物种植对N2O排放研究较少。氮肥施用是促进稻田作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也是影响田间N2O排放的重要因素,关于当季施氮肥对稻田N2O排放特征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前茬施氮肥对后茬稻田土壤N2O排放研究少有报道。为深入理解不同稻田种植模式下作物生长对稻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以及前茬施氮肥对后茬稻田土壤N2O排放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本研究依托湖北黄冈和武汉两个野外农田试验站。在黄冈试验站以双季稻-休闲、中稻-油菜和中稻-小麦三种稻田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旱作季不同作物种植对稻季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另外,以旱稻-油菜和中稻-油菜两种稻田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稻季当季作物种植对稻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最后对比研究了几种稻田种植模式稻田系统N平衡及N2O在N循环中的贡献。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试验站以油菜-水稻模式为研究对象,探究前茬施氮对后茬土壤N2O排放的影响。通过原位观测N2O排放通量,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土壤DNA,对硝化(AOA-amo A和AOB-amo A)和反硝化(nir S、nir K和nos Z)过程中相关基因进行定量测序,以揭示影响稻田土壤N2O排放关键调控因子。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双季稻-休闲三季稻季N2O累计排放分别为1.32±0.12、0.82±0.09和2.97±0.18kg N ha-1,中稻-油菜模式下三季稻季N2O累计排放分别1.38±0.16、0.91±0.15和1.06±0.04 kg N ha-1,中稻-小麦三季稻季N2O累计排放分别0.95±0.07、0.51±0.09和0.74±0.08 kg N ha-1,中稻-小麦稻田模式三季稻季的N2O累计排放都显著低于其它两种模式(p<0.05);对比双季稻-休闲和中稻-油菜两种模式,前两季稻季N2O的累计排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冬季种植不同作物能够影响后期稻季稻田N2O排放。主要因为冬季不同作物种植不仅影响了稻季土壤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它们比值的变化,且影响了与N2O生成相关微生物活动和功能基因丰度。而对比休闲期与旱作季,两季休闲期、油菜季和小麦季稻田N2O累计排放分别为0.12±0.05和0.13±0.04,1.24±0.20和0.81±0.10,0.98±0.25和0.70±0.04 kg N ha-1。两年油菜季和小麦季土壤N2O排放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显著高于休闲期的N2O排放量。主要因为冬季作物种植期间,施肥增加了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底物,促进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了N2O产生和排放。2.旱稻-油菜和中稻-油菜稻季种植作物能够降低土壤N2O排放。旱稻-油菜种植模式下有作物处理两年稻季N2O累计排放分别为1.54±0.16和2.57±0.28 kg N ha-1,无作物处理N2O累计排放分别为2.45±0.07和3.74±0.37 kg N ha-1;中稻-油菜种植模式下有作物处理两年稻季N2O累计排放分别为0.71±0.20和0.76±0.04 kg N ha-1,无作物处理N2O累计排放分别为1.43±0.35和1.16±0.08 kg N ha-1。两种模式中无作物处理两年稻季N2O累计排放都要显著高于有作物处理(p<0.05)。这主要归因于裸地情况下的土壤具有更高的无机氮含量,可为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活动提供更多的底物。在旱稻-油菜模式中,不种作物可以增加AOA-amo A和减少nos Z基因拷贝数从而促进N2O产生和排放;在中稻-油菜模式中,不种作物可以减少nos Z基因拷贝数从而促进N2O产生和排放。此外,不管有无作物种植,旱稻稻季稻田N2O排放显著高于水稻稻季,主要因为稻季旱作种植土壤水分(water filled pore space,WFPS)和稻季更高的土壤无机氮含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硝化作用,从而促进土壤N2O排放,而AOA的硝化作用是主要贡献者。相比旱稻种植,水稻种植影响了反硝化功能基因nos Z基因,促进了N2O向N2的还原。3.水稻季施氮肥没有显著影响后面油菜季土壤N2O排放,而油菜种植季施氮加速了随后水稻种植季N2O的排放。在油菜生长季,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导致的土壤DIN浓度高导致N2O排放。水稻生长季各处理N2O排放量均呈脉冲分布,这与田间排水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的DOC含量较高有关。此外,除活性C、N外,土壤DOC与NO3-的比值对土壤N2O排放起关键作用。因此,当减缓水旱轮作(油菜-水稻轮作)土壤N2O排放时,应氮肥后效及调控土壤活性碳氮比。4.黄冈试验区中稻-小麦种植模式下作物吸收氮量最高,达到344.11 kg N ha-1,显著高于其它几种稻田种植模式,主要归因于旱作季小麦氮吸收;本研究发现中稻-小麦种植模式下N2O损失量最低,占肥料氮比例也最低(0.38%),低于双季稻-休闲(0.44%)、中稻-油菜(0.51%)和旱稻-油菜(0.68%)种植模式;此外,中稻-小麦种植模式下淋溶损失氮量也最低。因此,对比其它几种稻田种植模式,中稻-小麦种植模式具有更高的保氮优势。综上所述,冬季种植不同作物,稻季种植作物和油菜种植季施氮可以通过影响稻季土壤水分含量(淹水,WFPS)、活性碳氮含量及其它们比值和N2O产生相关功能基因丰度来影响稻田N2O排放。因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通过改变稻田作物种植、调节土壤水分和可利用的碳氮含量及其比值来调控稻田N2O的排放。在黄冈地区,与其它几种稻田种植模式相比,中稻-小麦种植模式下作物吸收氮量最高,而N2O排放和淋溶损失氮量最低,因此,对比其他几种稻田种植模式,在氮素利用和减少损失方面,中稻-小麦种植模式具有一定优势。
其他文献
由于国内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诸多环境问题也慢慢显露出来,对经济的长久性发展与大众生活环境的优化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就环境工程项目中大气污染的特点、环境项目工程中的大气环境污染现状、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现存的不足、环境项目工程中大气环境污染的防治举措进行了探讨。
病原微生物入侵子宫组织的成败受到子宫内膜完整性的直接影响。以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为首的病原微生物入侵产后奶牛子宫内膜组织造成的炎性损伤是引起奶牛不孕的重要原因。奶牛子宫内膜炎性损伤(Endometrial Inflammatory Injury,EII)的修复及其重建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预。IFN-τ作为反刍动物特有的I型干扰素的一种,具有调节并维持子宫内免疫微环境稳态的功能。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已经
生物炭主要是由农业废弃物在低温厌氧的条件下热解生成的物质。生物炭在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土壤养分环境、改善微生物生长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更深入了解生物炭对土壤养分环境、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代谢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基于五种酸碱性不同的土壤探讨了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进而设置了以黄棕壤为供试土壤、以柑橘为供试作物的长期(4年)盆栽试验,探讨了生物炭对酸性土壤钾素有效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病害种类繁多和爆发频繁是阻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帚枝霉菌(Sarocladium oryzae)侵染引起的叶鞘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其典型症状是深褐色的病斑出现在孕穗期的剑叶鞘上并将稻穗半包裹在叶鞘内,通过农药防治的难度较大。钾是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重要的抗逆性元素。已有研究表明,施钾可以显著降低叶鞘
色泽作为柑橘果实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直接决定柑橘果实的经济效益。类胡萝卜素、花青素以及原花青素作为柑橘的主要呈色色素,其生物合成与积累是柑橘育种的重点关注性状。植物激素脱落酸(ABA)作为类胡萝卜素氧化裂解衍生物,与柑橘果实类胡萝卜素的积累有着紧密联系。此外,ABA在调控柑橘果实成熟衰老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关于柑橘色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和转录调控方面,而对于
棉花既是一种重要的纤维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由于棉花生育期较长,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会受到多种虫害的影响,因此虫害已经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棉花作为世界上四大转基因作物之一,Bt棉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鳞翅目害虫带来的影响,但导致刺吸式等非Bt基因靶标害虫危害的日益加重逐步成为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迫使杀虫剂大量喷施,造成多种害虫对农药的抗性随之进化,这不仅
冠状病毒是基因组最大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冠状病毒与人类、动物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自然界中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动物深受其害。随着人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对冠状病毒的认识也越来越多,但是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冠状病毒纤突(Spike,S)蛋白可识别并感染宿主细胞,同时也是宿主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靶标。然而,S蛋白对冠状病毒毒力的影响尚不清晰,除S蛋白以外其他基因是否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感染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狂犬病早期诊断将为其临床治疗奠定基础,但目前仍缺乏足够灵敏的方法进行RABV感染的早期检测。近来研究报道,基于CRISPR-Cas13a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的一种
仔猪早期断奶会产生机体免疫抑制、生长性能下降和肝脏代谢紊乱等不利影响。肝脏是机体响应应激和供应能量的重要代谢性器官,其代谢紊乱直接影响机体的生长以及代谢情况。断奶后,一方面,机体无氧糖酵解加快,循环系统中的乳酸经Cori循环进入肝脏待清除,导致肝脏中乳酸的含量升高;另一方面,乳酸在肝脏堆积会造成肝脏损伤,影响仔猪能量代谢,进一步加重由断奶应激造成的生长缓慢现象。因此,控制肝脏糖代谢紊乱和乳酸沉积,
环曲病毒(Torovirus,ToV)属于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可感染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以及鱼类等多种宿主。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第十次报告,将环曲病毒正式从冠状病毒分离出来,单独形成一个亚目。猪环曲病毒(porcine torovirus,PToV)作为环曲病毒亚科成员之一,是引起仔猪腹泻的潜在病原体,其基因组变异较大,存在高重组风险以及跨种传播的潜能;同时其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