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水植物是淡水生态系统尤其是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在维持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沉水植物为实验材料,通过构建沉水植物群落生态修复系统,对滴水湖引河的水生态修复和污水净化能力进行了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
根据滴水湖取水特点,在其引河水体中利用沉水植被群落配置实施水生态修复技术,快速有效地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水体透明度,通过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生生态系统,保障水质安全。为滴水湖水体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从而构建上海滴水湖景观水体健康的生态系统,营造多方位水体生态景观,塑造人水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一、运用沉水植物群落对滴水湖引河水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2007年4月-2008年1月,运用沉水植物对滴水湖引河中进行生态修复与污水净化研究。通过建立沉水植物群落生态修复体系,对富营养化的滴水湖引河水体产生较好的修复效果。通过10个月的定点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滴水湖引河由国家V类水质达到Ⅱ-Ⅲ类标准.。生态修复区水体TN、TP、NH4-N、CODM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各项指标浓度比对照区分别降低67.7%、75%、75%、77%,DO和透明度显著高于对照区(P<0.01),DO升高了63%,水体透明度平均达到340~370m。生态修复效果十分显著。
二、5种沉水植物对滴水湖引河水净化与净生产力的模拟实验
沉水植物的茎、叶和表皮与根系一样对水体中不同污染物具有良好吸收、吸附作用,选取上海地区常见5种沉水植物对滴水湖D港引河水进行净化与生产力关系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5种沉水植物在6g/L种植密度下,能有效降低引河水体中氮磷含量,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2)5种沉水植物净生产力均偏低,在6g/L种植密度下,苦草净生产力较高为0.78gC,伊乐藻为0.72gC,轮叶黑藻为0.63gC,马来眼子菜为0.33gC,狐尾藻为0.12gC。3)5种沉水植物在种植密度为9-12g/L时,均出现自屏效应。
三、沉水植被群落在滴水湖引水通道对引入外源污染水源的净化能力研究
从滴水湖引河的外源引入V类水质标准的污染水源,日流量1万立方,运用沉水植被群落进行净化能力研究。通过连续1周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由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L.)、轮叶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 Royle)等沉水植被群落构成的生态修复区对流动污染水体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与实验起始时相比,生态修复区水体的总氮、总磷分别降低了41.4%和51.42%,为0.75mg/L和0.017mg/L;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活性磷等营养盐分别降低了56.14%、61.25%、80%和68.3%:CODMn、BOD5分别降低了51.42%和14.29%;DO增加了17.98%;透明度提高了30cm,达到210cm。其中,总磷、氨态氮和DO都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