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活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表达与诱发情绪。音乐表达的情绪与听者识别到的情绪相对应,音乐诱发的情绪与听者体验到的情绪相对应。音色作为音乐最重要的声学属性之一,对情绪识别与情绪体验具有高度影响。然而在已有研究中,中国乐器音色的心理行为与神经机制研究不足,缺乏明确的操作性界定、系统的机制分析与科学的比较研究。为进一步理解音色影响音乐情绪加工的机制特点,本研究运用E-prime与ERPs技术实施一个预实验与两个正式实验,分别比较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版本呈现同首作品时,聆听者在音乐情绪识别与体验方面的行为反应或大脑神经活动差异。预实验中根据已有研究经验,首先筛选并评定出符合高兴与悲伤情绪的两类实验音乐材料;其二,录制并评定出有效控制无关变量仅音色不同的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版本情绪性音乐材料;其三,根据《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筛选出符合高兴与悲伤情绪的两类情绪面孔图片;最后,对所选情绪性音乐材料与情绪面孔图片在情绪表达一致性上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确定符合正式实验要求的情绪旋律片段104首,情绪面孔图片104张。实验一中利用E-prime、ERPs技术,通过情绪启动范式探讨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对音乐情绪识别影响的行为与神经机制,主要关注可能诱发出N1成分、P2成分、N400成分、LPC成分的脑电时间窗口,考察音色对音乐情绪识别是否存在影响,竹笛与二胡音色在目标刺激情绪一致与不一致两种条件下使听者在音乐情绪识别中所诱发的脑电成分是否一致,行为指标中两种音色条件下正确率与反应时孰高孰低、孰快孰慢。实验二中利用E-prime技术,通过自我情绪评定量表(SAM)探讨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对音乐情绪体验影响的行为机制,关注音色对音乐情绪体验是否存在影响,竹笛与二胡音色在高兴情绪与悲伤情绪两种条件下使听者在音乐情绪体验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否一致,行为指标中两种音色条件下情绪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均值孰高孰低以及三维度相关分析中有何差异。研究结果如下:第一,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版本对音乐情绪识别影响的差异性表现在二者在大脑对情绪的认知加工中具有阶段差异性。竹笛音色不仅在早期音韵编码阶段得到优先加工,在晚期决策阶段的情绪一致条件下也相较于二胡音色获得优先加工处理及更多的认知评估资源;而二胡音色则在意义提取阶段开始得到加工,接着在晚期决策阶段的情绪不一致条件下相较于竹笛音色获得优先加工处理及更多的认知评估资源。第二,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版本对音乐情绪体验影响的差异性表现在二者在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之间具有高低差异性。竹笛音色比二胡音色更擅长表现高兴情绪音乐,具有高愉悦、高唤醒、低优势度的特征,听者容易沉浸在竹笛音色演绎的高兴情绪音乐中且感到愉悦和兴奋。而二胡具有高优势度的特征,被试容易支配二胡音色所诱发的情绪为自身所用。第三,音乐情绪识别与音乐情绪体验在情绪效价上具有正相关关系。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版本均能准确的表达和诱发高兴或悲伤情绪,二者影响音乐情绪识别与体验的原因可能与竹笛具有较明亮的音色,而二胡具有相对暗淡的音色有关。第四,高兴与悲伤两种情绪类型对音乐情绪体验影响的差异性表现在二者在愉悦度、唤醒度、优势度之间具有高低差异性。高兴情绪音乐的愉悦度和唤醒度均显著高于悲伤情绪,但优势度显著低于悲伤情绪,人们聆听高兴情绪的音乐时比聆听悲伤情绪的音乐更容易高兴和激动,且人们更容易沉浸在高兴情绪的音乐中。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证明了竹笛与二胡两种音色对音乐情绪识别与音乐情绪体验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一发现有助于厘清音色与情绪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其潜在的神经机制,为中国乐器音色的心理学研究与音乐情绪神经机制理论研究提供重要补充,为音乐情绪识别与体验加工存在的差异提供行为及大脑神经活动的证据,也为后续比较不同音色对音乐情绪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还为音乐创作者、音乐表演者、音乐欣赏者根据不同情景与心境选择最适合当下情绪需求的不同音色的音乐提供重要参考,并通过针对性地选择音乐的音色特征促进其在音乐情绪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