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目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死亡率高,但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以改善部分患者心衰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是新近发展的一项较为先进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定量评价心脏功能和室壁运动方面准确性较高。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是超声心动图领域一个重大突破,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且可以实时采集并获得心脏立体图像,从而准确测量心室整体和局部的容积。目的:探讨2D-STI联合RT-3DE对CRT患者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入选48例符合CRT植入I类适应证的慢性心衰患者,植入CRT起搏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2D-STI和RT-3DE测定患者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室舒张充盈时间与心动周期比值(LVFT/RR)、主肺动脉射血时间差(IVMD)、左室整体收缩期纵向、圆周、径向应变(GLS、GRS、GCS)、左室16节段收缩末期纵向、圆周、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s16-SD、Tcs16-SD、Trs16-SD)、三维左室收缩末期容积(3D-LVESV)、三维左室舒张末期容积(3D-LVEDV)、三维左室射血分数(3D-LVEF)、收缩不同步指数(SDI)、16节段左室收缩末期最小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与心动周期的比值(Tmsv-16Dif%)。比较有反应患者和无反应患者术前和术后6月上述参数的变化,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与CRT疗效相关的同步性参数,并绘制ROC曲线比较不同参数对CRT疗效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对CRT患者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评估(1)与术前相比,术后6月2D-STI检查提示超声参数均较术前有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2)48例患者中,35例为有反应者,13例为无反应者。在这些患者中,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CRT术后的有反应性显著高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有反应者与无反应者的同步性参数GLS和Tls16-SD相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3)ICM与NICM患者术前常规超声参数比较发现,NICM患者LVEDD和LVEDV显著大于ICM患者(P<0.05),但术前两者同步性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CRT患者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的评估(1)术后6月随访,与术前相比,3D-LVESV、3D-LVEDV下降,3D-LVEF升高,3D-SDI、Tmsv16-Dif%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有反应者与无反应者术前参数比较,3D-LVEDV、3D-LVESV和3D-LVEF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同步性参数SDI和Tmsv1 6-Dif%有显著差异(P<0.05)。3.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联合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CRT疗效的预测(1)在有反应患者和无反应患者中,NICM患者与ICM患者的反应性不同,有反应患者的GLS、Tls16-SD、SDI和Tmsv16-Dif%与无反应患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将临床和超声相关参数与CRT疗效(术后6月有无反应)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NICM、GLS、Tls16-SD、SDI 和 Tmsv16-Dif%与 CRT疗效有明显相关性(P<0.05),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GLS和SDI是预测CRT疗效独立因素。分别绘制GLS、SDI和GLS+SDI的ROC曲线,发现GLS+SD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08,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84.6%(P<0.05)。结论:CRT可以显著改善有CRT植入适应证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无反应。2D-STI和RT-3DE可以准确定量评估CRT患者心室同步性和心功能,且GLS联合SDI是评估患者心室同步性最佳的超声参数组合,可以用于CRT患者术前筛选及术后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