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本研究从交叉保护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从本实验室筛选到的弱毒菌株,研究其诱导效果及作用机制,为所选菌株的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菌株0163(湖北咸宁)、Gd1358(广东)、Js97(浙江)、B5(武汉)、Pxo280(菲律宾)等10个弱毒菌为母菌株,分离了21个单胞系,在23个水稻品种上比较毒力,从中筛选了五个毒力最弱的单胞系“0163-1、Pxo280-1、Gd1358-1、Js97-2、B5d4”作为抗性诱导菌株。连续2年诱导试验中,5个弱毒菌株表现很低的毒力;统计分析表明,所有参试菌的诱导防病效果,均与发病对照在1%的水平上存在差异,即都具备显著的诱导抗病作用。从“相对诱导防病效果”平均值看,菌株0163-1诱导防效属第一(相对防效46.65%),高于化学农药可杀得(38.95%)和消菌灵(31.25%)的防效;B5d-4(32.88%)和Pxo280-1(32.15%)为第二组,与两杀菌剂作用相当;Gd1358-1(29.35%)和Js97-2(24.23%)为第三组,强毒株IV3-1(23.35%)也有一定诱导效果,但比弱毒菌株低。比较5菌株的诱导均效可见,0163-1、B5d-4、和Pxo280-1诱导效果更稳定,与杀菌剂可杀得和消菌灵的防效相当,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鉴于气象、水肥等环境因素对菌株与品种的互作关系有巨大影响,要保证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选用几个不同的弱毒菌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以弱毒菌0163-1为代表,以喷雾清水(CK)和喷雾强毒菌IV3-1为对照,喷雾稻株后,分12h、24h、48h、72h、96h进行稻叶采样,测定其有关生理生化成份的变化,研究“诱导抗病机制”,结果表明:1)0163-1能在24h,刺激植株H2O2含量达到最高峰;2)喷雾0163-1后稻株,在12~72小时内的CAT酶的活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与CK比较),说明水稻的诱导抗性在病害早期与CAT的活性呈负相关性;3)0163-1处理,能在2天内,诱导稻株APX活性迅速提高达到48个单位,显著地高于比CK和IV3-1处理。这表明,迅速提高水稻的APX活性,是0163-1的重要的抗病诱导机制;4)0163-1处理,稻株在48h内,丙二醛(MDA)含量高于正常水平(CK),而喷雾毒株IV3-1,虽然在第12小时,MDA含量为最高,但随后一直处于4~6单位的低水平。这说明,喷雾弱毒菌0163-1,在72小时前,有效刺激MDA含量的升高,与其诱导抗病机制有关;5)喷雾弱毒菌0163-1后,能在48h内诱导稻株的POD活性达到最高峰,可见,刺激稻株POD活性较早达到最高水平,是0163-1的重要诱导机制;6)0163-1处理后,前72小时PPO活性高于CK,与IV3-1处理比较,0163-1能刺激稻株更早地出现PPO活性高峰。这说明,更早地出现PPO活性高峰,与0163-1诱导产生抗性有关。7)0163-1处理,能在72小时内刺激稻株PAL的活性达到较高水平,表明这是0163-1的重要诱导机制。8)鉴于0163-1处理的可溶性蛋白(Protein)含量大于IV3-1和CK处理,由此推测,全面刺激“抗病相关酶系活化及相关蛋白含量增加”,是0163-1诱导植株抗病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