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白叶枯病菌弱毒菌株对水稻品种的抗病诱导效果及生化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g1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本研究从交叉保护理论角度出发,利用从本实验室筛选到的弱毒菌株,研究其诱导效果及作用机制,为所选菌株的利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菌株0163(湖北咸宁)、Gd1358(广东)、Js97(浙江)、B5(武汉)、Pxo280(菲律宾)等10个弱毒菌为母菌株,分离了21个单胞系,在23个水稻品种上比较毒力,从中筛选了五个毒力最弱的单胞系“0163-1、Pxo280-1、Gd1358-1、Js97-2、B5d4”作为抗性诱导菌株。连续2年诱导试验中,5个弱毒菌株表现很低的毒力;统计分析表明,所有参试菌的诱导防病效果,均与发病对照在1%的水平上存在差异,即都具备显著的诱导抗病作用。从“相对诱导防病效果”平均值看,菌株0163-1诱导防效属第一(相对防效46.65%),高于化学农药可杀得(38.95%)和消菌灵(31.25%)的防效;B5d-4(32.88%)和Pxo280-1(32.15%)为第二组,与两杀菌剂作用相当;Gd1358-1(29.35%)和Js97-2(24.23%)为第三组,强毒株IV3-1(23.35%)也有一定诱导效果,但比弱毒菌株低。比较5菌株的诱导均效可见,0163-1、B5d-4、和Pxo280-1诱导效果更稳定,与杀菌剂可杀得和消菌灵的防效相当,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鉴于气象、水肥等环境因素对菌株与品种的互作关系有巨大影响,要保证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最好选用几个不同的弱毒菌按一定比例混合施用。以弱毒菌0163-1为代表,以喷雾清水(CK)和喷雾强毒菌IV3-1为对照,喷雾稻株后,分12h、24h、48h、72h、96h进行稻叶采样,测定其有关生理生化成份的变化,研究“诱导抗病机制”,结果表明:1)0163-1能在24h,刺激植株H2O2含量达到最高峰;2)喷雾0163-1后稻株,在12~72小时内的CAT酶的活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与CK比较),说明水稻的诱导抗性在病害早期与CAT的活性呈负相关性;3)0163-1处理,能在2天内,诱导稻株APX活性迅速提高达到48个单位,显著地高于比CK和IV3-1处理。这表明,迅速提高水稻的APX活性,是0163-1的重要的抗病诱导机制;4)0163-1处理,稻株在48h内,丙二醛(MDA)含量高于正常水平(CK),而喷雾毒株IV3-1,虽然在第12小时,MDA含量为最高,但随后一直处于4~6单位的低水平。这说明,喷雾弱毒菌0163-1,在72小时前,有效刺激MDA含量的升高,与其诱导抗病机制有关;5)喷雾弱毒菌0163-1后,能在48h内诱导稻株的POD活性达到最高峰,可见,刺激稻株POD活性较早达到最高水平,是0163-1的重要诱导机制;6)0163-1处理后,前72小时PPO活性高于CK,与IV3-1处理比较,0163-1能刺激稻株更早地出现PPO活性高峰。这说明,更早地出现PPO活性高峰,与0163-1诱导产生抗性有关。7)0163-1处理,能在72小时内刺激稻株PAL的活性达到较高水平,表明这是0163-1的重要诱导机制。8)鉴于0163-1处理的可溶性蛋白(Protein)含量大于IV3-1和CK处理,由此推测,全面刺激“抗病相关酶系活化及相关蛋白含量增加”,是0163-1诱导植株抗病的重要机制。
其他文献
本实验室前期筛选得到的蜡质芽胞杆菌AR156能够用于防治多种病原真菌、细菌以及线虫等引起的土传病害,对多种作物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便于进行遗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破坏了有害生物种群的自然调控,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化学杀虫剂由于其速效、方便、简单和经济的特点,在害虫治理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在特别强调生态环境
针对新疆加工番茄一些病害危害严重的情况,进行了新疆特殊生境和滴灌条件下加工番茄主要病原拮抗菌的筛选,从加工番茄主产区滴灌田中采集根际土壤164份,分离纯化得到细菌及放
为了创制较高活性的双杂环硫醚类化合物,本论文以没食子酸为起始原料,将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1,3,4-噻二唑和1,3,4-嗯二唑杂环引入到硫醚结构中,设计合成了9个含双杂环片段的2-取代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属双翅目Diptera,寄蝇科Tachinidae,是草地螟及其他小蛾类昆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自然状态下对草地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本论文主要
油菜菌核病是我国油菜主要产区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着油菜生产,目前防治菌核病的药剂主要是以多菌灵为主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主要通过与病原菌β-微管蛋白
本文从食物链关系出发,研究了转 Cry1Ab 杀虫蛋白基因抗虫玉米对非靶标害虫--玉米蚜及其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的影响,并用 ELISA 方法对取食 Bt 玉米的玉米蚜和直接取食转Bt
许多植物促生细菌中含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基因(acdS)。已有报道认为含有acaS的细菌,在植物种子表面或根部定殖时可将种子或根部分泌的ACC分解为α-丁酮酸和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