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前半期妇女文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性别视角对早期性别文学史书写进行总体观照和检视,系统考察性别文学史书写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基本特征,揭示现代性别文学史书写的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审美内涵,反思文学史书写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及其对后来文学史书写的影响,探寻隐藏在与女性文学活动相关的多种历史文本背后的性别因素及其文化内涵,尽己所能促进学术意义上的两性平等与和谐。
本文共分七部分,其中正文五章。第三、四两章是本文的重点。各部分基本内容如下:
导言部分针对本论文的研究对象,详细阐明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整理和评述的同时,从性别研究的基本范畴出发,确定选题的研究目标、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为下面开展相关研究和论述建立基础。
第一章在二十世纪前半期思想文化总体语境下,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转型”和“现代民族国家传媒的兴起”两个维度切入,一方面梳理一般文学史书写对性别文学史书写在书写观念、书写惯例、书写方法等方面的潜在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传统男性本位的性别想象、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性别观念”发展的内在关联,揭示出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影响乃至决定了性别文学史的价值取向和书写方式,正是这种“外部叙述”的“当下性”对书写的最终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章重点论述二十世纪前半期性别文学史书写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状况。以文学史的“学科规训”、“作家作品论”探讨性别文学史书写中的文学观念、文学史分期、编纂方式等问题;结合“书写”、“性别书写”等概念考察性别文学史书写主体、书写体式等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清理和挖掘中,可以看到,性别文学史作为批评家遵循某种批评原则和规律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性别”批评空间,提供了评论与文学史之间的张力。
第三章主要围绕性别文学史书写的“性别观念”展开。这些文学史著作通过揭示妇女创作活动中的“传统观”、批判“男性中心”意识形态,将妇女创作视为连续、统一的文学传统和考察对象,呈现出文学史书写所具有的一种“追寻倾向”。然而,受书写主体和客观历史条件的局限,尤其是对政治意识形态和传统思想文化资源的过度倚重,性别文学史还很难明晰地完成对“女性文学”的同一化表述,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女性文学内涵理解的“虚化”,使真正的性别意识在有意无意间被忽略和遮蔽。性别文学史书写呈现出性别意识有所缺欠的状态。
第四章考察性别文学史书写的审美评价尺度和审美思维,揭示书写中存在的“客体化的女性审美”、“男性视野中的女性审美”以及“审美思维的经典化”、“审美思维的模式化”等诸方面问题。阐明作为文学史批评理念的感性显现,二十世纪前半期性别文学史书写既是当时社会和时代有关阶级、民族、性别等主观经验和判断方式在文学审美领域的投射,也程度不同地暗含着文学史书写者个体的审美心理等主观性因素。
第五章对二十世纪前半期性别文学史书写进行总体观照和反思,论及性别文学史的初步创获、书写局限等问题,涉及书写意识、书写方法论、书写型构等方面内容,对性别文学史书写在文化多元意义场域中的书写策略和书写姿态等进行了阐述。
结语部分尝试就性别文学史书写建构进行理论思考,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主要围绕性别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哲学”、“性别”、“方法论”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主张以广义的文化关怀突破二元论框架,建设流动、复合、多向延展的性别文学史书写格局。
综上,本文在二十世纪前半期文化背景下追溯了性别文学史书写的社会思想文化起点和性别平等意识的精神资源,以性别意识和两性观念观照男性中心的文学文化传统对彼时性别文学史书写的影响。同时,初步探讨了性别文学史书写的肯定性与否定性书写型构、宏观与微观方法论等问题,呈现了彼时性别文学史书写的整体面貌及其精神特质,以及二十世纪前半期性别文学史书写作为独特的文学文化现象所承载着的思想内涵和审美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