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研究——以《刑法》二百四十六条为视角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b357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已经成为信息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规制网络诽谤犯罪问题,既不利于对公民名誉权利的保护,也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与传统诽谤犯罪相比,网络诽谤依附信息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具有传统诽谤犯罪所不具有的犯罪特征。但是一种犯罪行为是在现实社会中实施还是在虚拟空间中实施,不会改变它违法犯罪的本质,也不会减轻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网络诽谤,应当在传统诽谤犯罪名体系之内,采用四要件的犯罪构成分析网络诽谤构成诽谤罪的要件,结合两高的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行为方式,在对诽谤罪的客观行为认定上采用单一行为说。对认定情节严重时采用的量化标准也正是基于网络空间和网络诽谤行为的特点,是合理合法的。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自诉转公诉标准模糊问题,应当增加法律的明确性,同时完善解决自诉人的调查取证和管辖权问题,更加有效的保障公民名誉权。在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上,应借鉴外国“公众人物原则”结合“实际损害原则”,以此将其与普通公民区别对待。法律赋予我们言论自由和监督权利,是用于更好的建立健全法制社会,不应当成为侵犯他人名誉权利的行为,权利的行使也应当以不侵犯他人合法权利为底线。  在对网络诽谤的研究过程中,本文对其犯罪进行界定,明确网络诽谤与传统诽谤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对其类型化区分。结合传统诽谤犯罪的构成,从四要件上分析网络诽谤构成诽谤罪的要件,重点以法条展开分析客观要件中行为方式和情节严重的认定,并对主体要件中不同行为人进行分类。在实践中,网络诽谤案件的调查取证是受害人最大的困难之一,虽然《刑法修正案(九)》设立了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但是在操作中依然存在问题。由于信息网络所具有的特殊性,在确定网络诽谤犯罪地的标准时可以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设备为准,保证管辖地的确定和稳定。在对国外网络诽谤的治理经验分析中,探讨在实践中借鉴“公众人物原则”,并结合“实际损害原则”来处理涉及公众人物的网络诽谤案件。通过对网络诽谤行为的法理思考,网络诽谤涉及着名誉权和表达自由的平衡,在保护公民名誉权的前提下网络上言论自由也应是有限度的。
其他文献
随着人们法律思想的转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夫妻之间存在哪些具体的权利义务逐渐被婚姻当事人重视与关注。虽然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随后做出的三次司法解
侵犯商标权犯罪行为日趋猖獗,本文主要以实务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刑法解释为中心,对本类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对侵犯商标权犯罪强保护和权利本位优先的立场
专家责任是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提上研究日程的,在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医师专家责任成为了民法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探讨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医师专家责任含义怎样定性;第二,医师专家责任的性质到底是违约、侵权还是二者的竞合;第三,医师专家责任在认定的时候应当注意的问题;第四,要构建医师专家责任制度应当采用何种方案。对这些问题,本文除引言、结论外分为四部分进行讨论:第一
我国农业人口的数量大约有八亿,针对我国农业人口多的情况,国家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惠农、利农的政策。然面作为农业分支的渔业却没有受到较多的关注,渔业的发展相对缓慢,近几年来,国
学位
目前,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赌协议作为私募股权投资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搁置争议、激励经营、锁定风险的艰巨任务。因此,对其效力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3D打印技术从发明之初就受到许多人的关注,随着该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感受到了这种新兴技术对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