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周刊于1934年在上海创刊,作为《生活》周刊的延续,它为无数青年读者提供了独属那个时代的精神食粮,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社会影响力遍及海内外。《新生》周刊提倡大众语运动,培养青年的哲学思维和文学创作积极性,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生事件”的发生,更是使它成为一份蜚声海内外的重要的综合性时政类刊物,成为后世进步刊物学习的典范。对于《新生》周刊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薄弱状态,尤其是刊物的主编思想和办刊特色、发行和广告策略等,都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本文拟从编辑出版学角度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主要研究《新生》周刊的成功经验,分为四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分析《新生》周刊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新生》周刊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目前研究的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即主要从编辑出版学角度研究《新生》周刊的办刊理念、内容特色、主编思想和经营管理,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第二章,研究《新生》周刊的发展历程。概括了周刊从创办、发展到停刊的过程。通过对《新生》周刊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探讨其生存环境和办刊宗旨,并分析“新生事件”的发生对周刊产生的影响。第三章,研究《新生》周刊的办刊理念、内容特色、主编思想以及经营管理思想。《新生》周刊承续《生活》周刊的创新理念,坚持反映事实真相,关注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与读者的交流互动,积极采纳读者的建议,并重视作者队伍的建设,培育新人。同时,对艾寒松和胡愈之两位主编的编辑思想也是本章的重点。艾寒松在办刊中始终坚持正义和真理,坚持刊物内容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并十分重视新人的培养。胡愈之则主张向大众普及国际知识,强调分析国际形势的重要性,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注重培养青年人的哲学思维;他担任主编期间还特别注重对东北社会情况的多方位报道,注重揭露日本在东北残暴地侵略行径。本章还研究了《新生》周刊的内容、排版、设计以及出版发行机制。对刊物的排版设计,漫画与广告的穿插运用,使文章在视觉上避免了枯燥与单调。徐伯听丰富而老道的经营方式、对广告独特的把握和经营是《新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对于老客户的优待、订阅的便利等都是我们今天期刊发行和运营中尤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四章,研究《新生》周刊的历史价值和贡献。《新生》周刊一方面是抗日救亡的宣传者、大众文化的普及者、社会现实的批判者,在史料学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是刊物编辑校对因外部原因存在的疏漏,很值得今天的办刊人注意和研究。还有刊物对于当代时政综合类刊物的启示,就是树立以读者为中心,内容质量为关键的刊物态度,敢作敢为,传达读者的心声,批判社会的丑恶,满足读者最根本的阅读需求,永远是刊物生存的根本。《新生》周刊处于特殊的时期,却能迎难而上,敢作敢为,它的许多报道都成为今天研究相关历史事件的佐证,是研究那个时代的第一手资料。它在抗日运动以及文化运动的宣传和推动上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