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黏类小麦不育系其线粒体基因组来自黏果山羊草(Ae.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偏凸山羊草(Ae. ventricosa)和二角山羊草(Ae. bicornis),在该类不育系中,由于育性基因单一,不育性彻底,易恢复性高,为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极有利的材料基础。本研究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的黏型不育系ms(Kots)-90-110(A)和其近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黏类小麦不育系其线粒体基因组来自黏果山羊草(Ae.kotschyi)、易变山羊草(Ae.variabilis)、偏凸山羊草(Ae. ventricosa)和二角山羊草(Ae. bicornis),在该类不育系中,由于育性基因单一,不育性彻底,易恢复性高,为小麦雄性不育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极有利的材料基础。本研究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中的黏型不育系ms(Kots)-90-110(A)和其近等基因系BC5F2为实验材料,根据T型小麦嵌合基因orf256的序列设计引物,在黏型小麦不育系及其近等基因
其他文献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参与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本文以玉米中玉9号为材料,探讨了外源NO在玉米幼苗盐适应性中的保护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盐(10mM NaCl)下,玉米植株生物量增加;中度(200 mM NaCl)盐胁迫下,植株表现出盐害状况;高盐(300mM,450mM NaCl)处理下,玉米植株,趋近死亡。2.200 mM NaCl处理玉米幼苗不同的
以进化上具有亲缘关系的6个小麦品种作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2008年和2009年测定了四个野生近缘种(二倍体MO1和M04、四倍体DM22和DM31)、两个六倍体包括古老六倍体品种和尚头(无麦芒)及1998年培育成的现代六倍体品种陇春8275(有麦芒)的株型和产量形成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异速生长关系等统计方法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下不同倍体小麦株型性状的演化特征(叶型、茎型)、籽粒产
烤烟在三段式烘烤工艺配套技术条件下烘烤,研究了不同变黄程度下烤烟烟叶内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及与其相关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变黄处理下,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均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规律,其中下部叶八成黄和上部叶十成黄的两种酶活性整体上最高,而中部叶十成黄的淀粉酶活性和中部叶九成黄蛋白酶活性整体上最高。随着烘烤时间的延长,烟叶内淀粉、蛋白质含量下降,还原糖、总糖含量升高,其中下部叶的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是对遗传学和育种学理论与技术贡献较大作物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创新和进一步完善,以及玉米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玉米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已成为玉米种质资源创制和分子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突变体是发现新基因和研究基因功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材料。Mutator(Mu)因子是玉米基因组内源转座活性高、诱变能力强的转座因子,极易获得诱变突变体,利用Mu转座子材料(转座子标签技术)开展基因
遗传转化重要持绿基因创制延衰型高光效作物品种,对于克服作物生育后期早衰和改善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项研究在克隆大豆持绿基因GmSGR1和拟南芥持绿基因AtNYE1的基础上,对上述基因的分子特征和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GmSGR1的开放阅读框为786 bp,编码261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为29.41 kDa,等电点为8.45,定位于线粒体或叶绿体。GmSGR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药材甘草的主要来源,而甘草酸作为其有效成分,是判断甘草药材质量的指标之一。在甘草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中,有许多关键酶参与调控,目前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对关键酶基因的研究已成为热点。本研究从决定甘草酸生物合成的第一步限速酶——鲨烯合酶(GuSS)作为研究对象,用RT-PCR方法克隆鲨烯合酶基因(GuSS),并用基因测序的手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螟虫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达上千吨。培育抗虫害品种已成为水稻品种选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为防治虫害开辟了新的途径,正逐步成为常规育种方法。利用基因工程将抗虫基因引入植物的同时,通常会带入选择标记基因,但随着转化体的继代,抗性选择基因不再需要,这些基因就成为“累赘”,并且有可能会带来生物安全性问题。因此,培育无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作物已成为植物
干旱缺水是限制我国粮食产量增产的关键性因子,在黄土高原渭北旱塬区雨养农业区,水分供应不足和肥力低下已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因而,如何找出有效地措施来有效提高有限的降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土壤进行培肥,已成为提高当地农田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本试验研主要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出了不同的栽培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聚集天然降水,降低土壤水分无效蒸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同时培肥地力,通过对旱地土壤的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稳定高产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及其农艺与根系性状是品种适应性的重要特征。了解不同区域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的这些特性对杂交育种工作中合理地选择亲本,培育出适应性广、高产、多抗小麦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对我国主要麦区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的春化基因类型进行了分子检测,分析了春化基因与小麦品种春冬性的关系及不同区域品种冬春性的特点,并
查明氮高效基因型与氮低效基因型油菜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氮肥的响应规律,有助于揭示油菜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机理,从而为培育氮高效新品种和不同氮效率油菜的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的工作基础,采用盆栽试验对氮吸收效率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13号和4号)在不同供氮水平下(0、0.05、0.1、0.15、0.2gN/kg)氮效率、营养特性、农学性状及其他生理特性的差异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