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t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步骤多模态影像联合分析法能联合各种磁共振成像方法的优势,利用其互补性,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的全面认识。本论文主要采用QSM、DTI、rs-fMRI和ASL这4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对ASD患者和AD患者进行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这4种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步骤。第二部分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脑发育状态影像学生物标记物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进行高分辨定量磁敏感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和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比较脑铁含量、脑功能、白质纤维结构和脑血流量在ASD患者与健康儿童之间的差异,同时探索ASD患者各异常影像学参数值是否与脑发育状态之间具有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共招募了 3-8岁ASD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者15例,签署知情同意并获得相关临床信息和量表信息,同时收集了 ASD患者的定量磁敏感成像(QSM)、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的磁共振图像信息。我们收集QSM各感兴趣区的磁化率值,rs-fMRI中各脑区的局部一致性(ReHo)值和低频振幅(ALFF)值;DTI中各白质纤维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ASL的绝对脑血流量(CBF)。ASD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进行评定,大脑的发育状态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定。采用双样本t检验检测AS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的各影像学参数值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S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左侧和右侧的各影像学参数值是否存在差异。此外,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ASD患者各影像学参数值与Gesell发育量表分值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ASD患者的双侧红核、双侧额叶白质、左侧颞叶白质的磁化率值显著降低(P=0.003,0.008,0.002,0.001,0.014),ASD患者左侧尾状核和左侧丘脑磁化率值明显低于右侧(P=0.005,0.005),健康对照者左侧丘脑的磁化率值低于右侧(P=0.007),具有不对称性;ASD患者额上回、额中回、内侧额回、额下回和眶部额下回的ALFF值低于健康对照者(GRF校正,体素P<0.005,团块P<0.05),内侧额回、中央前回、左中央旁小叶、右侧补充运动区的ReHo值高于健康对照者(GRF校正,体素P<0.005,团块P<0.05);ASD患者双侧丘脑后辐射、额枕下束、下纵束的FA值小于健康对照者(P=0.049,FWE校正后),同时右侧丘脑后辐射、额枕下束、下纵束,上放射冠、后放射冠、内囊的后豆状核部分的MD值大于健康对照者(P=0.033,FWE校正后);ASD患者的右侧顶叶、颞叶和枕叶CBF值高于左侧(P<0.05)。此外,研究发现ASD患者右侧苍白球的磁化率值与Gesell-精细运动的量表分值成显著正相关(r=0.560,P=0.024),其余影像学参数值与ABC量表、Gesell发育量表分值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QSM、rs-fMRI、DTI和ASL磁共振成像技术可用于研究ASD患者的脑铁含量、脑功能、白质纤维和脑血流的变化。ASD患者多个核团出现了铁含量的异常降低,多个脑区出现异常激活、额叶白质微结构存在异常,脑血流量未出现明显异常,此外,ASD患者右侧苍白球铁含量与脑发育障碍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研究表明QSM测量的磁化率值、rs-fMRI测量的ReHo值和ALFF值、DTI测量的FA值和MD值有望成为ASD患者早期诊断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右侧苍白球铁含量有望成为评价ASD患者神经发育障碍严重程度的影像学标记物,这些发现有助于将来探索ASD潜在的复杂病理生理学机制,并为客观量化评估早期ASD患者神经发育障碍严重程度提供神经影像学依据。第三部分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探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年内脑铁含量和脑血流量纵向变化的研究目的:采用QSM和ASL技术探索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一年内脑铁含量和脑血流量的纵向变化。方法:研究初步纳入了 55例AD患者,在入组时和一年后分别获取他们的临床信息、量表信息和QSM、ASL和3D-T1图像信息,最终共15例完成了回访。AD患者的认知功能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AD患者基线状态和回访时各影像学参数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评估各影像学参数值与认知功能评分之间,以及各影像学参数值变化值与认知功能评分变化值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与基线水平相比,左侧壳核、左侧齿状核和右侧海马铁含量在一年内增加。基线水平左侧红核、右侧黑质的磁化率值与MMSE量表呈负相关(P=0.022,P=0.048),右侧海马的磁化率值与MMSE量表成正相关(P=0.047);各脑区的脑血流量在一年内未见明显变化(P>0.05),基线水平各脑区的脑血流量值与MMSE和MoCA量表分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AD患者左侧壳核、左侧齿状核、右侧海马铁含量在一年内增加,左侧红核、右侧黑质和右侧海马的磁化率值与认知功能评分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AD患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其他文献
背景: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是最重要的心肌细胞膜去极化阳离子通道之一。它决定了 0相动作电位的形成与幅度,心脏中的钠通道主要是SCN5A钠通道亚型(Nav1.5通道蛋白),由 α亚基和β亚基组成,其中SCN5A基因编码合成Nav1.5通道的α亚基,α亚基决定通道的生物物理功能,β亚基起辅助调节通道功能作用。SCN5A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心房肌、心室肌及蒲肯野氏纤维,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蛋白。心脏钠通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起源于肝细胞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源于肝内胆管细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兼具有两者病理特征的混合型肝癌组成,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其病因学包括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酗酒、罹患代谢功能
第一部分骨髓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143-5p抑制MKP5表达促进肝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目的:胰岛素抵抗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肥胖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肥胖可导致肝脏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浸润增多。增多的巨噬细胞在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一生物学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能够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实现有效控制,但是并不能彻底清除整合到宿主基因组的HIV病毒,绝大多数感染者需要终身进行ART,以避免停药后病毒的反弹。此外,由于体内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经历ART治疗的感染者慢性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仍然高于正常人。恢复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并清除病毒潜伏库,是实现艾滋病治愈的目标。给予ART治疗建立的潜伏感染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进行功
目的:本研究基于胆汁DNA中突变和甲基化的平行分析,拟建立胆胰系统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模型,为目前临床中经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诊断结果不明确的患者提供辅助性诊断的方法,从而提高胆胰系统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使患者能更及时、准确的就诊,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水平。内容:本研究共采集来自5家医院的259例胆汁样本,通过提取胆汁中DNA并分析DNA的基因突变和甲基化差异,结合临床的诊断结果,
第一部分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受体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预后价值背景:晚期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与其临床结局密切相关,而适应性免疫状态是抗肿瘤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然而目前仍然缺乏适应性免疫状态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外周血在抗肿瘤免疫中至关重要,而T淋巴细胞受体(TCR)库的多样性是有效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晚期肺癌患者在最初几个治疗周期(1~4)中适应性免疫状态及外周血TCR多样性的变
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是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疾病。据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15年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人数为6.34万,死亡2.18万[1]。根据病因子宫内膜癌可分为两型。其中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的高、中分化子宫内膜样癌,多由子宫内膜的良性病变和不典型增生恶变而来,约占子宫内膜癌的80%,预后良好。Ⅱ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又称不良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组织学上非子宫内膜样的
膜融合过程是HIV-1病毒入侵宿主靶细胞的首要步骤,而HIV-1包膜蛋白上的gp41亚单位是抗病毒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源自病毒CHR序列的多肽可以与病毒NHR区结合形成外源性的六螺旋束,从而有效阻止病毒膜融合过程的发生。恩夫韦肽(T20)是目前为止唯一美国FDA批准的可以用于临床治疗的多肽类膜融合抑制剂,近年来研究者们也设计了很多高效广谱的新型膜融合抑制剂,然而耐药问题始终是膜融合抑制剂发展中一
研究背景:皮肤老化不仅是一种随年龄增长而导致的皮肤生理性改变,更是一种由外界环境影响导致的病理状态。紫外线(ultravioletB,UVB)照射导致的光老化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能分泌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因其来源丰富、易于获得、免疫排斥反应低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部分临床研究
研究目的基于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人群,描述其口腔、食管、贲门部位菌群基本特征和构成特点,对比不同食管、贲门疾病状态人群口腔部位菌群构成差异,并筛选差异性菌群,探索上消化道微生态变化与食管癌、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联,为我国食管癌和贲门癌的病因学探索提供微生物组学方向的新思路。材料与方法1.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菌群特征研究:以河南林州食管癌医院确诊的 67 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