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遭受帝国列强的入侵,短短的几十年间,满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日、德、葡、意、匈等国签订了不平等的近三十个条约。古老的主权中国开始丧失一个独立国家所拥有的完整主权和尊严。一大批中国有识之士发出了救国图存的呐喊;开始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立宪运动……但这些努力都未能成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党人,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组建同盟会,宣传革命民主思想,先后在全国各地组织和发动一系列的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中国农历辛亥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和同盟会纲领的指引下,以湖北新军为主力,成功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成立了以黎元洪为都督的湖北都督府,进而掀起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暴。1912年元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终结,民主共和国诞生。2011年,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为缅怀辛亥革命功绩,在武昌修建辛亥革命博物馆,全馆用七百余件珍贵文物,七百余幅历史照片,采用中英双语宣传资料再现辛亥革命这一成就。这些英译资料成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最便捷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对外宣传中国民族历史重要环节。然而,笔者阅读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各部分英译本介绍,英译文本存在一些问题,难以起到吸引外国游客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尝试从辛亥革命博物馆宣传历史文化功能出发,探讨其英译特征与方法。通过对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回顾与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辛亥革命博物馆文本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博物馆文本资料英译具有跨文化性质,所以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尽可能复制出原文信息中最接近自然的等值体,以期在译文读者中唤起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读者能否理解和接受是衡量翻译文本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指标。最后,针对辛亥革命博物馆文本英译资料的特点,笔者总结出几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通过大量的例证,本文得出结论,功能对等理论确实对辛亥革命博物馆的翻译具有指导作用。此外,还对此类文本译者提出要求:即以读者为中心,熟知两种语言及两种文化并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将信息传递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