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综合了发电机和电池的优点,既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又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是未来能源供应的一种有前景的电能转换装置。其中,甲醇、甲醛和乙醇等小分子有机燃料可再生、易获取、易于储存和运输,被广泛应用在燃料电池中。Pt催化剂在这些液体燃料电池中是最为理想的催化剂,但由于其成本较高和易受反应中间体吸附而中毒等因素直接限制了液体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因此,寻求有效的途径降低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综合了发电机和电池的优点,既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又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是未来能源供应的一种有前景的电能转换装置。其中,甲醇、甲醛和乙醇等小分子有机燃料可再生、易获取、易于储存和运输,被广泛应用在燃料电池中。Pt催化剂在这些液体燃料电池中是最为理想的催化剂,但由于其成本较高和易受反应中间体吸附而中毒等因素直接限制了液体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发展。因此,寻求有效的途径降低贵金属催化剂的负载量尤为关键,对此选择比表面积较大的载体材料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分散,提高其电催化效率;其次在贵金属中加入非贵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也能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电催化活性的目的。导电聚合物是一种低成本、比表面积大和导电性强的环保型电极材料,将其和碳材料相结合并应用为负载催化剂的载体可以改善复合电极的电催化性能。本论文在石墨粉为主要原料的底电极中掺入了电池活性炭(YBC)和碳包覆硅(Si@C)等不同的载体材料,制备出不同的掺杂碳糊底电极,将其作为负载Pt催化剂的载体后得到工作电极Pt/YBCPE和Pt/CPE-Si@C,并用于对甲醛和甲醇的电催化氧化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工作电极的电催化活性,用聚邻甲氧基苯胺(POA)对CPE(纯碳糊电极)、YBCPE和CPE-Si@C等底电极进行修饰,电沉积Pt后对比研究其对燃料分子的电催化氧化性能。本论文初步研究内容如下:(1)聚邻甲氧基苯胺膜修饰的电池活性炭掺杂碳糊电极电催化氧化甲醛的研究用电池活性炭(YBC)和石墨制备了含不同比例YBC的碳糊底电极(YBCPE),在这些底电极上恒电位电沉积Pt纳米粒子得到工作电极Pt/YBCPE,实验结果表明,Pt/YBCPE(16%)工作电极对甲醛具有较好的电催化活性。在纯碳糊电极CPE和掺杂电池活性炭的碳糊电极YBCPE(16%)上,通过恒电位法电氧化聚合不同电量的聚邻甲氧基苯胺膜(POA),并将Pt纳米粒子电沉积在上面制备复合电极Pt/POA/CPE和Pt/POA/YBCPE。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在石墨中掺入YBC以及在碳糊电极上负载POA膜后,Pt纳米粒子可以很好地分散,在POA(16m C)/YBCPE(16%)上分布最为均匀。用X射线衍射光谱(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复合电极表面的元素进行了分析。循环伏安扫描(CV)、计时电流技术(CA)、电位扫速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表明Pt/POA(16m C)/YBCPE(16%)复合电极对甲醛分子具有最好的电催化活性、较高的稳定性和导电性,这可能归因于YBC较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POA膜多孔的结构以及催化剂和载体之间的协同效应,这些均有利于Pt纳米粒子在复合电极上的均匀分布,从而为甲醛的电催化氧化提供更多以及催化活性更强的活性位点。(2)聚邻甲氧基苯胺膜修饰的Si@C掺杂碳糊电极电催化氧化甲醇的研究在石墨粉中掺杂质量比例为10%的碳包覆硅(Si@C)材料制备出CPE-Si@C碳糊电极,用聚邻甲氧基苯胺对CPE和CPE-Si@C进行修饰后得到POA(X)/CPE和POA(X)/Si@C(10%)复合电极,在其上恒电位电沉积Pt纳米粒子后对甲醇进行电催化氧化研究。循环伏安扫描测试结果表明Pt/POA(12m C)/Si@C(10%)对甲醇的电氧化具有最好的活性,SEM结果证明Pt纳米粒子在此电极上的分散最均匀,计时电流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结果证明Pt/POA(12m C)/Si@C(10%)复合电极相比于其他电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导电性。这些研究结果证明Si@C、POA和Pt催化剂间的协同效应增强了甲醇氧化反应效率。(3)聚邻甲氧基苯胺膜修饰的纯碳糊电极电催化氧化乙醇的研究在纯碳糊电极(CPE)上恒电位电化学聚合聚邻甲氧基苯胺膜(POA),随后在POA膜上电沉积Pt纳米粒子后制备得到Pt/POA(X)/CPE复合电极,并将其用于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考察了制备POA膜的电化学聚合电位、电聚合电量和POA浓度对乙醇电催化氧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t/POA(16m C)/CPE的电催化效率最高。用SEM对复合电极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研究了POA/CPE和电解质间的电荷转移电阻,实验结果表明POA的存在提高了催化剂的分散,增强了底电极的电子传递,使得工作电极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得到提升。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两个试验探究了不同限饲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为限饲模式在生产实践中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试验一不同限饲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影响的初探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限饲模式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并结合经济效益指标,筛选出樱桃谷肉鸭最适宜的限饲模式。520只1 d樱桃谷肉鸭(母雏)采食相同的基础饲粮到10 d,于11 d按初始体重无差异原则分为4个处理组
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是一种含五碳的非编码氨基酸,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微生物以及藻类中,是合成维生素B12、叶绿素和血红素等四氢吡咯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现作为促植物生长调节因子、杀虫剂、除草剂和治疗癌症的光敏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医药临床,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但5-ALA作为合成四氢吡咯物质的中间体,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较少。目前主要以化学合成法合成5
森林群落的结构属性是衡量森林抚育经营对林分生长影响的重要参数。基于地面平台的手持式移动激光雷达系统(Hand-held mobile laser scanning,HMLS)具有便携、快速、准确获取森林结构信息的优势,为探索激光雷达在亚热带森林中的监测应用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天童国家站在宁波设立的三个近自然林示范样点为研究对象,使用HMLS对森林样地进行扫描检测,探究现有HMLS设备及林分结构特征
目前关于土壤-根系复合体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固土护坡、增加植物抗冲性及抗蚀性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而忽略了对耕作侵蚀的影响。为了探讨土壤-根系复合体是加强还是减弱耕作侵蚀的问题,本文以紫色土区坡地典型粮食作物(小麦)的土壤-根系复合体(条播地、窝播地)作为研究对象,素土(裸地)作为对照,采用磁性示踪、数字图像处理等方法,结合模拟耕作试验系统研究了土壤-根系复合体对耕作位移量与耕作侵蚀的影响机理,主要
为了有效利用生物质资源,提高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拓宽生物质资源的应用领域,本文选取了核桃壳(WS)核桃粕(WD)和茶叶(Tea)为添加剂,探究了WS、WD、Tea改性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MUF)性能的研究。在研究了超微粉碎WS、WD、Tea与甲醛溶液反应活性基础上,并将WS、WD、Tea添加到MUF树脂合成的第三阶段进行共缩聚。跟踪分析树脂预固化基本性能,表征了WS、WD、Tea对树脂预固化期间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GHGs)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围垦、施肥等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例如CO2、CH4、N2O等)排放,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加重,温室气体减排及评估成为21世纪的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以及其环境因素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将为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汇估算提供数据,也为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隶属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小麦属(Triticum L.),是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种植品种更替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小麦黑胚病(Black point of wheat)呈现出明显加重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小麦籽粒病害。本研究以6份小麦栽培品种为实验材料,连续两年对小麦黑胚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分子鉴定与
随着现代生物学和分析技术的发展,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荧光探针可实现在生物系统中对生物分子的检测而应用于生物光学成像。因而开发具有优良性质的荧光探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半花菁结构的染料分子的吸收和发射光谱位于近红外光谱区域,故该类探针发射的荧光有较强的生物组织穿透性、对生物组织样品的光学损伤小、不易受到生物体自发荧光的干扰等优点,所以在合成荧光探针时备受青睐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川中丘陵区豌豆-玉米两熟区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于2017年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踏水村实验站进行试验。分别设置了旋耕秸秆碎混还田(RTM)、翻耕秸秆翻埋还田(CTB)、深松秸秆覆盖还田(STC)、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C)和空白对照免耕秸秆不还田(NT)5个处理。本文主要研究了2018-2019年冬豌豆-夏玉米生长期内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