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99年9月,我国首个BOT项目——广州沙角B电厂顺利移交给政府,BOT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BOT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把基础设施项目交由私营企业去融资、建设并经营,允许私营企业按特许经营协议要求去组建项目公司并筹备项目所需资金,按协议标准及要求去完成项目建造,并在特许经营期内通过对项目的有效运营来回收投资并获取利润,在特许经营期结束时,按协议规定程序向政府无偿移交项目的全过程。由于BO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它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然而,由于BOT项目具有投资大、时间长、阶段多、过程复杂等特点,因而在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建造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对BOT项目风险的分析与防范是非常必要的。
对BOT项目风险的有效管理必须在风险管理的理论下,结合BOT项目的自身特点进行。在本文的第二部分详细讨论了BOT项目的概念,参与各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基本知识。在第三部分,从风险识别出发,找出BOT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对应的风险防范方法。在论文的第五章,结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批准的广西来宾电厂B厂BOT项目经典案例,进一步讨论在实际案例中如何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如何设计成功的项目结构。
本文第四部分提出BOT项目风险决策方法,政府通过确定合理的风险转移水平,将部分风险转移给更擅长管理的民间投资者,使得资金的投入更有效率,整个项目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
从BOT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来看,BOT方式是弥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种重要融资方式,但它并不能代替政府投资,更不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唯一方式。是否采取BOT方式融资各地、中央政府必须经过严格的项目论证分析。只有通过“有无对比法”,论证了BOT方式确实能带来资金的有效利用,才可以采取BOT方式融资,千万不能盲目地上马BOT项目。本文第六章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风险没有在政府和项目公司之间有效地分配,政府承担了不应承担的风险,结果导致项目只运营了2年就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