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马克思美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shou4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流亡时写的一些手稿,是早期的一部经济学—哲学著作,它是在马克思思想视角转变发生转变时诞生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的萌芽,同时也是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科学理论的开端。《手稿》虽然不是一部美学专著,但是在文中多次都谈及到了美学问题,所以在写本篇论文时,只有回复到原文语境,抓住马克思总的精神实质,始终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本体论思想,把抽象的人还原到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来,并且通过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建立起人的感性,通过自由自主地活动证明着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才能把马克思美学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才能使马克思美学真正从“抽象”走向“现实”。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阐述了马克思美学理论。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马克思美学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文中首先从席勒美学中的“自由自觉”到人的全面发展,不得不证明席勒带给马克思美学的思想转变,然后通过对比马克思美学与黑格尔美学中的“劳动”“异化”等问题,使马克思美学的思想基础得到进一步升华。  第二部分共分四个章节,而这个四个部分的连贯性始终坚持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基础上,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感觉的显现到人的审美发生的可能,然后人只有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美,而人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总是在遵循着人的“内在尺度”去对象化,然而这种“内在尺度”是否是“自由自觉”的?这些都将直接体现着人是否能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马克思美学的四个革新意义。首先对比以往旧哲学,马克思把美学从“理性”带到了“现实”,并且从对美学的认识主客二元的对立发展到统一,把旧的唯心主义以及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重新确立在现实人的实践本体论基础上,最后马克思从历史角度全面分析“人的一切感觉异化”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产生真正的美,这些革新都为马克思美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其他文献
民生建设对于国家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民生建设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是科学理论之一,也是指导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依据。马克思终其一生都
伽达默尔毕生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真理问题。伽达默尔以“理解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引出了哲学的真理问题。如何回答这一问题,贯穿于伽达默尔早期和晚期的思想。  伽达默尔
罗蒂认为自古希腊以来的整个传统哲学都是一种基础主义的哲学。它的基本特征是认识性的。它认为文化的任何部分只有参照这个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我们只有参照这个基础才
中华文明及东方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文人墨客为之探索研究。文房四宝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书写工具,更是作为延续文化、传承文明的历史载体,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至关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提出了“公共领域”,这是由资产阶级私人组成、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理想的空间,它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与政治权力相抗衡。该理想的批判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