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空中昆虫群落结构与重要农业害虫的种群动态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中南半岛和南亚国家许多迁飞性昆虫迁入我国的第一站,省内部分西南边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多种害虫能够在此安全越冬。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进一步扩展了害虫的越冬北界。2018-2020年间,草地贪夜蛾和沙漠蝗等世界性重大迁飞害虫在多个国家暴发成灾。尤其草地贪夜蛾已于2018年底侵入我国,形成定殖种群,呈常年北迁南返为害态势。我国学者也曾在云南地区发现有沙漠蝗活动踪迹,所幸未造成实质性危害。为遏制迁飞性害虫全球化危害形势的加剧,应当加强我国边境地区的昆虫迁飞监测预警工作。本文综合运用高空诱虫测报灯系统、卵巢解剖、田间虫情调查、稳定同位素分析、轨迹模拟等技术手段,对西南地区跨境迁飞昆虫开展监测预警工作,前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8-2019年间,澜沧站共计诱集监测到14目60科(亚科)199种昆虫,其中半翅目为优势类群,每年种群数量占比都在50%以上。2018年恒有种昆虫共有包括白背飞虱、斜纹夜蛾等在内的14种,常见种昆虫32种;2019年恒有种昆虫共有包括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在内的9种,常见种昆虫23种,其余为偶见种。2、2018年12月11日首次在国内诱集到草地贪夜蛾成虫。明确了早期迁入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主要为“玉米型”品系,监测到2019年该虫的2个迁飞高峰,分别发生为5月和9月。推测2018-2019年迁入我国的草地贪夜蛾虫源地,主要集中在缅甸中部和北部。预计澜沧地区向北迁出的草地贪夜蛾主要飞向了我国云南中北部和广西、贵州靠近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南迁种群主要降落在了缅甸北部地区。高空测报灯下草地贪夜蛾雌虫卵巢发育平均等级超过3级,交配率超过75%。成虫振翅频率在2019年6-9月间无显著变化。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迁入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其虫源地纬度有所降低,即境外虫源地的范围在持续扩大。3、白背飞虱是澜沧站空中昆虫群落的主优势种,种群数量占比超过了整个空中群落总诱集虫量的50%,全年迁飞规律呈“双峰型”。2018年迁飞主高峰发生在4月下旬,单日最高诱虫高峰超过10万头,次高峰出现在9月,月诱虫总量不及4月的1/6;田间单日百株虫量最高峰出现在5月,超过2万头。2019年的迁飞高峰期几乎与上年重叠,主高峰出现在5月初,单日最高虫量不超过2万头,次高峰同样出现在9月,月诱虫总量不及5月的1/18。2018年全年高空灯诱集到的白背飞虱雌虫卵巢发育等级,性成熟个体(卵巢发育3级及以上)占比呈现“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再升高”的“凹字型”,与迁飞高峰期契合度较高。澜沧站本地越冬虫源基数几乎为零,主要为害种群来自缅甸中部和北部。推测2018年由澜沧向北迁出的白背飞虱主要飞向了云南中北部、广西西北部和贵州西部;向南迁出的种群主要降落在了缅甸和老挝北部。4、斜纹夜蛾在两年间都是澜沧站空中的恒有种,全年迁飞高峰也呈现为“双峰型”,第一次高峰主要发生在5月份,第二次高峰主要发生在9-10月。全年高空灯下雌虫占比表现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凹字型”。2018年雌虫卵巢发育平均等级接近3级,平均交配1次以上,交配率超过83%。5、对澜沧站高空测报灯下8种鳞翅目害虫,进行振翅频率、体长、体宽、体重4种生物学特征参数的测定,发现同种昆虫个体间各生物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而不同昆虫物种间各参数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综上,云南澜沧监测站空中的昆虫种类丰富度较高,其中主要的优势类群为半翅目。白背飞虱为主优势种,全年迁飞高峰呈“双峰型”,且有明显的“主次高峰”之分,2018年是澜沧地区白背飞虱的大发生年。早期迁入云南的草地贪夜蛾主要取食C4植物,以“玉米型”品系为主,推测境外虫源地集中在缅甸中北部。斜纹夜蛾为当地的恒有种,全年迁飞高峰同样为“双峰型”,灯下雌蛾交配率和性成熟个体占比在3月至11月间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我国西南边境空中昆虫跨境迁飞的监测预警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明确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对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子质量的影响;检测该方案对内异症患者卵泡液中炎性因子的影响。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高孕激素促排卵方案卵泡液代谢组学分析的生物标志物谱。方法:(1)选择在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由于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因不孕症行IVF-ET治疗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周期促排卵特征,胚胎、妊娠及出生结局,
学位
学位
学位
被子植物具有多样的性系统,包括从两性共存于同一个体的雌雄同株到性别分离的雌雄异株。在多种多样的性系统中,雌花两性花同株,是指同一植物的个体上出现雌花和两性花的性系统,至少存在于被子植物的15个科中。当前,对于雌花两性花同株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例如,为什么会出现功能上的雌花(失去雄性功能)?雌花两性花同株为什么没有演化为雌雄同株?雌花两性花同株植物保留两性花的意义何在?为了探究雌花两性花同株性系统
学位
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跨膜受体络氨酸激酶,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等相关信号的传递非常重要,亚裔肺癌患者中EGFR突变率约有50%。对于肺腺癌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明确EGFR基因突变状态是选择合理治疗手段的前提。现有的临床检测手段(病理检测)风险较高、有创且难以反复多次实施。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基于肺腺癌患者胸部CT影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衍生于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在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临床表现、疗效和预后上都具有高度异质性。CD20单抗联合传统化疗方案(CHOP)是DLBCL的标准疗法,尽管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可以治愈,但仍有约40%的患者因为疾病复发或原发耐药而死亡。对于复发难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