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挖掘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的各中医辨证分型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阳性因子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融入UPOINT表型分类系统提供思路,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认识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诊断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32例患者,采集患者就诊时的年龄、中西医临床症状体征、CPSI评分、体格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或精液常规、泌尿生殖系统彩超、既往病史等资料。把患者按照2015版《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的证型评分标准归类为6个证型组,每组设对照组,对照组为除纳入该组以外的所有患者,再根据UPOINT表型分类系统标准,记录332例患者的UPOINT阳性因子。将各中医证型及其6个UPOINT因子结果录入MicrosoftOfficeExcel中,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成果:
1.一般资料:本课题共纳入332例患者,其中湿热下注组69例,非湿热下注组263例;气滞血瘀组30例,非气滞血瘀组302例;肝气郁结组78例,非肝气郁结组254例;肾阳不足组39例,非肾阳不足组293例;肾阴亏虚组35例,非肾阴亏虚组297例;湿热瘀滞组81例,非湿热瘀滞组251例。上述六组在总体中占比分别是20.8%、9.0%、23.5%、11.7%、10.5%、24.4%。
2.单因素分析:湿热下注证与非湿热下注证的UPOINT因子中的P、N、T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I因子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滞血瘀证与非气滞血瘀证的UPOINT因子中的U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肝气郁结证与非肝气郁结证的UPOINT因子中的P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T因子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阳不足证与非肾阳不足证的UPOINT因子中的N、T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肾阴亏虚证与非肾阴亏虚证的UPOINT各因子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湿热瘀滞证与非湿热瘀滞证的UPOINT因子中的T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P因子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多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湿热下注证CP/CPPS患者中P、T因子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1,P<0.01、P<0.05),I因子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P<0.01);气滞血瘀证CP/CPPS患者中U因子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1,P<0.01);肝气郁结证CP/CPPS患者中P、T因子阳性率高于对照组(OR>1,P<0.05);肾阳不足证CP/CPPS患者中N因子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P<0.01),T因子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1,P<0.01);肾阴亏虚证CP/CPPS患者中UPOINT六个因子阳性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瘀滞证CP/CPPS患者中T因子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P<0.01),而P因子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1,P<0.05)。
结论:
CP/CPPS中医证型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下注证与I因子关系密切,肝气郁结证与P、T因子关系密切,肾阳不足证与N因子关系密切,湿热瘀滞证与T因子关系密切,气滞血瘀证及肾阴亏虚证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的相关性仍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对该病中医证型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二者联系的把握,可灵活运用于对CP/CPPS患者的中西医诊疗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及临床疗效。
本研究通过挖掘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的各中医辨证分型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阳性因子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中医辨证分型融入UPOINT表型分类系统提供思路,从而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认识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诊断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盆腔疼痛综合征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纳入332例患者,采集患者就诊时的年龄、中西医临床症状体征、CPSI评分、体格检查、前列腺液常规或精液常规、泌尿生殖系统彩超、既往病史等资料。把患者按照2015版《慢性前列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的证型评分标准归类为6个证型组,每组设对照组,对照组为除纳入该组以外的所有患者,再根据UPOINT表型分类系统标准,记录332例患者的UPOINT阳性因子。将各中医证型及其6个UPOINT因子结果录入MicrosoftOfficeExcel中,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成果:
1.一般资料:本课题共纳入332例患者,其中湿热下注组69例,非湿热下注组263例;气滞血瘀组30例,非气滞血瘀组302例;肝气郁结组78例,非肝气郁结组254例;肾阳不足组39例,非肾阳不足组293例;肾阴亏虚组35例,非肾阴亏虚组297例;湿热瘀滞组81例,非湿热瘀滞组251例。上述六组在总体中占比分别是20.8%、9.0%、23.5%、11.7%、10.5%、24.4%。
2.单因素分析:湿热下注证与非湿热下注证的UPOINT因子中的P、N、T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I因子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滞血瘀证与非气滞血瘀证的UPOINT因子中的U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肝气郁结证与非肝气郁结证的UPOINT因子中的P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T因子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肾阳不足证与非肾阳不足证的UPOINT因子中的N、T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肾阴亏虚证与非肾阴亏虚证的UPOINT各因子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湿热瘀滞证与非湿热瘀滞证的UPOINT因子中的T因子阳性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P因子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多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湿热下注证CP/CPPS患者中P、T因子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1,P<0.01、P<0.05),I因子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OR>1,P<0.01);气滞血瘀证CP/CPPS患者中U因子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1,P<0.01);肝气郁结证CP/CPPS患者中P、T因子阳性率高于对照组(OR>1,P<0.05);肾阳不足证CP/CPPS患者中N因子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P<0.01),T因子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OR<1,P<0.01);肾阴亏虚证CP/CPPS患者中UPOINT六个因子阳性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瘀滞证CP/CPPS患者中T因子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1,P<0.01),而P因子阳性率低于对照组(OR<1,P<0.05)。
结论:
CP/CPPS中医证型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湿热下注证与I因子关系密切,肝气郁结证与P、T因子关系密切,肾阳不足证与N因子关系密切,湿热瘀滞证与T因子关系密切,气滞血瘀证及肾阴亏虚证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的相关性仍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对该病中医证型与UPOINT表型分类系统二者联系的把握,可灵活运用于对CP/CPPS患者的中西医诊疗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及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