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人类为了追求更为优越的生存条件,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愈加严重,造成各类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根据学术界主流观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其根源。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近一百年中,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面对严峻的气候问题,世界各国逐渐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IEA(2009)数据显示,中国从2007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国家,碳排量为60.7亿吨。世界银行(2010)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经超越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中国的碳排放局面不容乐观。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2014年GDP为15.14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3.78%,其面积仅占全国的3.69%,却创造了近1/4的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2014年,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比例为19.94%,碳排放量占全国比重为18.34%。可见,研究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地级市为研究空间单元,包括:上海、江苏、浙江25个城市及安徽的合肥、马鞍山、安庆、滁州、淮北5个地级市,共计30个城市。采用Arcgis10.2等地理分析软件,研究各城市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脱钩模型相结合,分析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Kaya分解模型与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相结合,根据脱钩努力模型,分析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及各城市的脱钩努力状态。得到结论如下:(1)长三角能源碳排放时空分异:2000-2014年,长三角碳排总量逐年增长,总体呈现先平稳,后逐步上升趋势,总量从4.85亿吨上升到14.85亿吨。各城市碳排总量空间分异特征为: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徐州等经济发达、资源型城市为高值区;中高值区的城市逐年增加,以苏北、浙北地区城市为主。中度碳排区、中低碳排区与低碳排区的城市逐年减少。从碳排放集中度来看,碳排放的极化程度呈现由点向面扩散,上海始终为碳排放高度极化区的核心城市。重心模型分析发现碳排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分离现象。(2)长三角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联分析:长三角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呈现倒U型。拐点的GDP值为23.73万亿元,时间为2021年。各城市的碳排放EKC曲线模式各不相同,主要有倒U型、N型、倒N型和线型四种形态。长三角的脱钩状态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1年,弱脱钩状态;2002-2007年,扩张连结状态及扩张性负脱钩交替出现;2007-2014年,弱脱钩状态。这个变化趋势与EKC曲线相吻合。30个城市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3)长三角碳排放影响因素:2000-2014年,长三角地区经济产出效应为最大的促进因素,贡献度在112.96%以上:能源强度效应为最主要的抑制因素,抑制贡献度最大,贡献度基本都在-60.13%以上。人口规模效应为正向促进因素与能源结构效应反向抑制因素,贡献度均较小。长三角整体的脱钩努力值均为负值,脱钩努力指数均在0-1之间,即做了弱脱钩努力。各城市的分异情况与长三角整体情况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