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中日文化差异的具体比较,结合佳能珠海有限公司的管理实践,分析了中日跨文化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首先,笔者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把中日文化交往的历史分为4个阶段:(1)古代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2)日本文化的创立及日本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3)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4)当代日本产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历史的背景下,展开了中日传统文化特点的比较,从比较中得出日本人和中国人在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异同。又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状,从中国社会文化取向,即家庭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4个维度,展开中日文化深层次的比较,从而将研究方向导向组织内部。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以及哈尔的情景文化,对公司的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后,将视角扩大到日资企业在中国的本地化冲突上,并以佳能珠海为例,详细地从经营理念、企业认同、管理方式、内部员工、劳资关系、人才选拔6个方面,论述了本地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最后得出解决日资企业中国本地化冲突的措施,即承认差异、建立超常目标、共享权利、建立互信、良好沟通和构筑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其次,以佳能珠海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先在历史维度上,回顾了佳能珠海从当年的草创,到2007年一举夺得了经营业绩全球第一的好成绩,近20年来,中日文化在企业内部,由冲突到调和直到融合,最后共同发展的全过程,并总结了其中的得失。
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着重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探讨,从对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模式分析着手,得出日资企业的特点是民族中心模式。总结了日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最后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到目前最前沿的课题——绩效管理的文化适应问题。
最后,笔者得出结论,在日本本土取得成功的“佳能式工资改革’’,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中国后,经过5年的实践检验,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产生了新的、更大的问题:组织机构的臃肿,人浮于事现象的加重。其原因还是因为“企业文化不适”。佳能珠海虽然较好地融合了中日管理文化并有所发展,但是,本地化后的日资企业与本土的日资企业又有不同。因此,笔者提出建议:以民族中心模式为特点的日资跨国企业,在向本土以外推行人力资源新政策时,一定要考虑所在国家的民族性和传统文化,在移植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文化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建立根植于当地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