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仁蛋白分离与生理功能分析及对糖脂代谢调节作用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722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且患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的合成药物普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国内外研究发现天然产物不但具有降糖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安全性;一些植物蛋白也已被证实是可作为降糖降脂的功能性食品基料。本课题对松仁蛋白进行了系统研究,分离出对糖脂代谢具有调节作用的功能性蛋白,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药食同源食品及新型保健食品的开发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冻融协同超声波法从红松松仁中提取松仁蛋白,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法对松仁蛋白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利用SDS-PAGE电泳、氨基酸分析仪及Shotgun技术手段分别对松仁蛋白分子量、氨基酸组成及蛋白成分进行分析。建立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模型,系统地研究松仁蛋白对试验小鼠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抗氧化能力、糖代谢关键酶活力、肝脏形态等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降糖降脂作用效果;结合试验小鼠肝脏差异基因高通量筛选结果,进行GO注释及KEGG分析,并对糖脂代谢相关通路关键基因进行q PCR验证,揭示其降糖降脂的作用机制。经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得到松仁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冷冻温度-40℃,冻冻时间24 h,料液比1:90 g/m L,超声功率500 W,提取时间104min,提取温度45℃,p H=11.6,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最高为23.68±0.70%。确定松仁蛋白各蛋白组分分子量主要集中分布在20~50 k Da,其中含有5种主要蛋白质,分子量为48.9、37.5、35.9、23.6、20.3 k Da;松仁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占34.3 g/100 g,非必需氨基酸占69.4 g/100 g,含量最多的氨基酸依次为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以及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7.8±0.1、16.6±0.2、9.54±0.00和8.49±0.1 g/100 g)。松仁蛋白中主要蛋白Q9C7F7,具有脂质结合的分子功能,生物途径与代谢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动物试验结果表明,松仁蛋白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小鼠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轻的症状;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值,改善葡萄糖耐量、增加肝糖原、肌糖原储存量;对脏器尤其肝脏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显著提高糖代谢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的活力;在不同程度上降低总胆固醇、总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表现出对糖脂代谢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水平。模型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有2050个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1064个,表达下调的基因986个;松仁蛋白组与模型组比较,有1191个基因表达差异显著,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563个,表达下调的基因628个。通过KEGG对其进行分析及归类,结果表明,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的脂类代谢及糖代谢通路影响最为显著,糖脂代谢关键基因Adipoq、Pck1、Adipor2、PPARa、Cyp4a12a、Gck、Prkcz、G6pc、Adpgk对PPAR、AMPK信号通路、糖异生途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信号通路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本课题研究发现从红松松仁中分离纯化出的松仁蛋白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对其蛋白质组进行了分析;评价了松仁蛋白对高脂饮食与STZ协同诱导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并揭示了作用机制;为红松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天然高效、低毒、无副作用的降血糖、降血脂及糖尿病综合征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凝聚态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微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科,寻找新奇物态并理解其物理机制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本征二维铁磁、反铁磁和(准)二维量子自旋液体态的发现与研究极大地扩展了凝聚态物理的研究领域。六角蜂窝结构的(准)二维磁性材料是其中的明星材料,其丰富的物理内涵和在超薄磁存储器、自旋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巨大的应用潜力使其获得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拉曼光谱方法是一种无接触、无损
硅陀螺具有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等特点,作为核心器件在战术武器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硅陀螺接口ASIC是实现硅陀螺系统高度集成的关键技术之一。硅陀螺接口ASIC的数字化能够实现硅陀螺的高精度数字修正和补偿,从而有效地提高器件性能。同时接口电路数字化也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硅陀螺数字输出接口ASIC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高精度硅陀螺数字输出接口ASIC研究存在
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目标的位姿测量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等各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于光学图像的位姿测量技术则是近景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和遥感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具有非接触、设备简单及测量精度高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线阵CCD、CMOS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线阵光学图像研究的深入,基于线阵光学图像传感器在空间目标位姿测量的优势得以展现。相比激光、雷达等其他非接触测量方式,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
硫酸盐侵蚀是混凝土结构面临的主要耐久性问题之一。硫酸盐侵蚀引起混凝土结构破坏屡有发生,然而目前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劣化模型尚未完全清晰,硫酸盐侵蚀环境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方法尚处于定性层次,较难实现耐久性的量化设计。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揭示了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劣化机理,建立了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劣化模型,分析了硫酸盐浓度和温度对硫酸盐侵蚀的影响规律,在细观尺度下研究了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损伤演
近年来,随着我国寒区重大工程实践的日益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包括快速客运专线建设),在高寒季节冻土区(如哈尔滨地区、吉林延吉地区等)陆续发现具有特殊不良工程性能且大面积分布的膨胀土。寒区膨胀土边坡失稳事例表明,高寒季节区周期性冻融作用成为诱发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我国深季节冻土区高铁建设中新近遇到的深厚残破积膨胀土尚属国际高寒区首次发现,所以目前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均无直
光致变色材料是在光的作用下,可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而使自身颜色也发生变化的一类材料。这种材料能用在显示器、光存储介质、紫外线探测与计量、光子计算机中。光致变色材料按材料种类可分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和无机光致变色材料。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中主要有二乙烯、螺吡喃、偶氮苯及它们的衍生物。无机光致变色材料主要有过渡金属氧化物(Transition Metal Oxide,TMO)、金属卤化物和稀土配合物。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增长的高速通信需求促使着无线通信接收机技术逐渐向高频段、大带宽的方向迈进。传统的电子学接收机已经无法满足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对多频段、大带宽信号的接收。近年来兴起的微波光子学利用光学方法突破了电子学上的限制,具有带宽大、损耗低、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等优点。随着光电子器件越来越成熟,逐渐在无线通信系统和微波雷达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并在多频段、大带宽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随着精密设备应用的拓展,柔顺放大压电驱动系统因其结构简单、构型多样、易于控制等优点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提高放大倍数是增大柔顺放大压电驱动系统行程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柔性铰链的轴漂运动,柔顺放大机构存在放大倍数极限问题;多级放大机构虽然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但难以兼顾结构尺寸臃肿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柔顺放大机构的大行程压电驱动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从运动向刚度出发,深入探讨柔顺放大
随着新一代(高)超声速及亚轨道飞行器的发展,对新一代耐热钛合金提出了新的极限挑战。目前,使用温度最高的耐热钛合金有英国IMI834、美国的Ti1100、俄罗斯的BT18y以及我国的Ti60,但是一直没能突破高温钛合金600℃的“热障”温度。而原位自生颗粒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高温强度、蠕变抗性、比刚度、抗冲击性、疲劳性能等都比单一材料性能好,特别适合这种航空航天极端苛刻的工作环境,具有突破现有高温钛合
过渡金属尖晶石型氧化物不仅展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如多铁性,负热膨胀,磁形状记忆效应等,而且在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微波器件、磁存储等,一直以来都是凝聚态物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在尖晶石体系中,几何阻挫与自旋-轨道-晶格耦合直接影响材料的磁、轨道、结构等性质,但关于钛、钒基尖晶石中磁、轨道、结构相变的研究仍存在大量争议与不清楚之处,比如反尖晶石中磁结构与几何阻挫之间的关系等。此外,尖晶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