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juries,AITSI)采取解剖学修复的手术方式进行有限元分析并评估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解剖学修复AITSI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一名正常志愿者的踝关节CT数据导入Mimics 20.0,建立相关骨骼的三维表面模型,再经Geomagic Studio2013构建几何实体模型,然后在solid works2017中建立螺钉实体模型,将骨骼和螺钉进行装配,建立踝关节的三维实体模型。最后导入ANSYS17.0中建立相关材料属性参数,设置接触类型,连接相关韧带。建立A正常下胫腓联合模型组及5组试验模型,分别是B1、B2组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C组单纯固定后踝骨折(Posterior malleolus fracture,PMF),D组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PMF,E 组修复下胫腓联合前韧带(anterior-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固定PMF。其中B1组的AITSI模型为下胫腓前、后、骨间韧带断裂,而B2、C、D、E组的AITSI模型为下胫腓前、骨间韧带断裂+PMF。设置边界条件并加载分析结果。观察各组模型在中立位600N及内、外旋不同角度时不同指标的数据及与正常组的差异。结果:本研究通过足踝部CT数据,联合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 works、ANSYS软件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构精确、逼真。与其他生物力学实验文献比较结果相似,证明了本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两种不同的AITSI模型均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的B1与B2组在胫骨位移、腓骨位移、距骨面最大应力值、AITFL在胫骨及腓骨附着点位移、模型最大应力值中,经统计检验P值(双侧),均为P>0.05,故B1与B2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在各实验组与正常组的比较中,在胫骨位移、AITFL在胫骨附着点位移和距骨面最大应力值3个指标中,各实验组与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腓骨位移和AITFL在腓骨附着点位移中,B2,C,D和E组与A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均较A组位移大。在模型最大应力值方面,B1,B2和D组与A组之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均较A组最大应力值大,同时,B2和D组均与E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均较E组最大应力值大。在模型最大应力值位置方面,E组与A组几乎相同。而B1、B2和D组中,最大应力位置均在下胫腓螺钉。结论:固定PMF+修复AITFL是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学修复,能有效重建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