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竞争战略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onyj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新安晚报》这样一个个例研究其自创刊以来在合肥媒体竞争中的竞争战略。笔者在文中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展开研究分析。首先,笔者通过分析中国晚报的发展脉络和新媒体重塑的媒体环境来看合肥如今的媒介环境和《新安晚报》所面临的竞争发展环境。其次,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新安晚报》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形势。种内竞争是合肥报业种群之间的竞争(本文只研究合肥本土市场化报纸之间的竞争),包括《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和《江淮晨报》。国家计划在2015年实现“三网融合”,报业在种间竞争中不论是政策还是技术上都不占优势,《新安晚报》也是如此。根据多年来传媒业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得出传媒业的种间竞争之间有着一个自然规律,即技术占优势的媒体在获得资源上也占优势。当然技术不能占优的情况下也有媒体根据自己的特点创造独特的发展空间,如电台。所以纸媒包括《新安晚报》,需要提高自己的传播技术,获得技术上的优势与其他媒体进行竞争、获得共生;或者发扬自己的特色,像电台一样来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根据目前媒体环境和媒介的发展,报纸大部分选择提高自身技术。再次,基于上述背景分析,笔者分析《新安晚报》的竞争战略。在种内竞争中,《新安晚报》通过差异化战略在采编体制和经营体制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采编体制上,首先《新安晚报》大力引进以及培养优秀的新闻人才,在新闻策划、寻找新闻背后、抓新闻的独特角度、做深新闻上下功夫,来避免同质化新闻;二是在09年的新闻体制改革中,成立了机动记者部专门来做独特视角的新闻;三是吴国辉主任提出的通过建立科学的采编体制来避免同质化。但是因为各家报纸利用的是相同的新闻资源和受众,所以在新闻采编体制上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经营体制上,探索出了新的资金经营模式,不再仅仅停留在通过自身发展来积累资金的产业经营层面上,首先在08年引进外资,借助雄厚的资金,加强自身的产业经营。在横向上,通过接收《世界报》等其他的报纸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在纵向上,开始探索向其他产业投资,目前主要是印刷业,因为印刷业的命运同报纸息息相关,也已经是夕阳产业,因此,《新安晚报》在试图向其他的文化产业、房地产、旅游等进行投资。在种间竞争中,《新安晚报》的全媒体战略,使得《新安晚报》在其产业走向衰落时发生蜕变,拥有了技术上的优势与新媒体获得共生。最后笔者通过对《新安晚报》媒介环境和竞争战略的研究,总结得出在如今的报业竞争市场上,不论是采编体制还是经营体制上都需要采用差异化竞争战略;在种间竞争中,传统媒体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优势,利用自身的特色来获得生存空间。通过对《新安晚报》的研究,希望其他报纸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接受教训,以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以2005—2009年《人民日报》关于大学生“村官”的125篇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从政治传播视域对中国的大学生“村官”进行整体把握,分析大学生“村官”
期刊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我国金融保险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不确定的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如何在经济
本文对近代白话报刊文化传播特征与策略进行了研究。中国近代白话报刊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白话报刊产生于维新变法时期,在辛亥革命时期得到了飞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