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启蒙与性别困境——八十年代女性文学侧论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sc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不是对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总论,而是集中讨论了八十年代女性文学与启蒙思想的关系。文章共分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总论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思想背景、它的两个思想资源:“五四”启蒙主义与50-70年代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文化追求对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影响;描述由于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八十年代女性文学思想主题的形成及内部构成。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启蒙主义的现代国家意识与女性解放的关系问题,并选取了八十年代女性文学三个比较关心的话题:“伤痕经验”、“爱情”“家庭”,逐步分析了这三个文学话题在展开过程中,“国家”话语对它们的渗透与制约。认为启蒙主义的现代国家目标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改造社会的模式,与女性解放的逻辑发展并不一致,启蒙主义整体性的思维原则常常忽略女性解放的特殊性,将女性问题当作社会问题的一个延伸领域,因此并不能在性别领域内部提出一个妇女解放的标准;  第三部分仍然选取了八十年代知识分子两个集中性的话题:女性“自我表现”论及“社会主义新人”论,比较了国家意识形态对这两种女性人格模式的不同态度,认为八十年代的意识形态中缺少支撑女性个性主义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以西欧古典人道主义的“人”为标准的八十年代的人道启蒙由于缺少必要的性别反思和现实认识,因此它在知识前提上主要构成了一种“男性”哲学观与价值立场,并不是女性解放可以效仿的理想模式。  结语部分进一步强调了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思维特征:八十年代女性文学主要不是对现实问题的提升总结,而是为外来的理论寻找实践对象的过程。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阐述了社会生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中介因素-社会心理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一、何为社会心理.二、社会心理对作家审美意识的影响.这里由一般性分析,深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女作家,作为一位著名作家,她是"京派"成员,却又不是专事文学,建筑学才是她的专业.她的小说创作,只有30年代短暂的几年.37年发表了最后一
本文以名词为例对现代汉语和韩语同义词进行对比 ,解释两种语言中的同义词在内在特征、构成和类型方面的异同点。文中所用的语料是通过对大量的词进行分析 ,划分出同义词和近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十八至十九世纪曾经盛极一时的理性主义思潮逐渐衰弱,在西方 ,叔该华、尼采的非理性主义成为"世纪末情绪"的象征,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它使用上的不
主要阐述了“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电脑平面设计教育应走校企合作的二元制道路”这样一个观点,摈弃了传统只沉溺于对学生专业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做法,使
本文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滋华斯的“孩婴情结”为切入点,通过对诗人诗歌文本和诗论的具体分析,探讨“孩婴情结”的成因、特性及意义。 本文主要分四大部分展开论述:一
现象学美学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美学思潮之一。论文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理论尺度,来审视、探究现象学对美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审美对象问题的有关理论阐释。论文共分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