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尚未被开发。近年来,我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就是政府出台的重要措施,全国一些学校针对此开展了校园活动和教学研究,部分学校开发了许多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校本课程。为了落实教育部门的“六进”机制,本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中化学课堂,填补了本研究领域的空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尚未被开发。近年来,我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就是政府出台的重要措施,全国一些学校针对此开展了校园活动和教学研究,部分学校开发了许多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校本课程。为了落实教育部门的“六进”机制,本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高中化学课堂,填补了本研究领域的空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教育理论、杜威的“在做中学”理论以及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意愿调查,以问卷的结果为依据,设计了“非遗”主题式教学开发程序,列举了五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学化学课堂结合的案例,并在高中一年级展开了两次实践研究,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化学课堂,对营造化学课堂的氛围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更加亢奋,且“非遗”进化学课堂对学生化学学习非但没有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本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部分。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并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种类,枚举了每个类别中比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化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界定,分种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化学教学素材进行介绍。第三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及度调查,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教师和学生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一线教师和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中化学课堂持肯定态度,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为本文后面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第四部分设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化学课堂的开发模式和流程,为后面的实践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五部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化学课堂的实践研究,笔者根据“非遗”主题式开发流程自主设计了两次教学案例,枚举了八个“非遗”与化学课堂结合的例子,对两次实践后作业成绩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次研究对实验班的化学成绩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班有显著的差异,第二次研究实验班的成绩与对照班成绩无显著差异,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化学课堂没有负面影响。第六部分分析了目前“非遗”进化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学生,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原因,并对“非遗”进化学课堂提出了学科性、多样性、科学性等多个教学策略。第七部分为结语部分,对本研究结论进行总结,说明了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以及对本研究未来的展望。
其他文献
曲线表征是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重表征,是某些自变量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以曲线坐标图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学习者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教材相关知识点,提升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曲线表征类试题已经成为高考化学常见题型,有必要对曲线表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高三学生对曲线表征类试题的掌握情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此类题目掌握不够甚至存在畏难心理。基于高三学生
在如今核心素养改革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常态化学课,存在传统教师“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因此,笔者思考:当今的化学课堂中,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校级别下的对话教学的现状是如何的呢?局限对话教学展开的因素有哪些?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对话教学以及化学对话教学的现状研究的梳理,归纳出以往研究的背景与方向,其通常在于定性研究,鲜有结合定量研究;由此可以得出化学对话教学研究盲点与空白,确定本文研究议题:不同级别学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开始注重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及其他重要场合中都提到要加快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经过前人的不断摸索,如今教学的信息化已经来到了TPACK理论为代表的第三阶段。TPACK全称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
在新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标准颁布的驱动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作业评价是评价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业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批改作业后的反馈信息。但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是以教师全批全改为主,且呈现出只批不改的现象,让学生很难从作业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新课标倡导要有效开展学生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使用,因此,对传统的作业批改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国内外
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其不单单作为绘画训练予以呈现,也应当深入分享其文化层面的学习内容。所以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充满了人文精神,对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美术课程应融入文化情境的学习中,成为文化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内容要求发生变化、新高考改革陆续推进的背景下,高一化学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项目式教学因其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情境化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高一化学教学中,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和重视。由于在高一化学复习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缺乏方法指引等问题,本论文将重点研究项目式教学在高一化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
二十一世纪注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要求是具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作为人类重要的素养之一也已经成为共识。但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严重缺失。在“知识过剩”和“信息爆炸”的今天,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急需融入到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研究旨在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批判性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发现大多是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是在科学思维指导下的科学发现过程,可以说,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在科学发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思维本身是一个系统,包括一般的思维逻辑方法、逻辑思维形式和非逻辑思维形式等。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科学思维的系统组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维系统思维网络,在解决不同问题和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阶段,有其一般的思维程序。因此
“为迁移而教”一直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和育人要求。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第一关,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考化学试题选取各种类型的情境素材,通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加工、推理和论证、实践与创新来解决化学问题,这与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不谋而合。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也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及思想被大家广泛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应有所转变。然而如何合理使用新的教学模式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这些问题往往是阻碍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的“绊脚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正是因为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缺乏行之有效的案例参考。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强调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