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基于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案调研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国际贸易专业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国际贸易专业也逐渐暴露其不足之处,在课程培养目标、内容和教学等方面都显得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以致出现了这种令人窘迫的局面: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国际贸易人才;而另一方面,许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本文针对此情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个案研究,探讨职业能力取向下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编制。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参考国内外职业能力取向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以及这些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职业发展特点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实践情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取向进行界定: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应遵循能力本位。外贸第一线人才一定是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职业人才。在此基点上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通过对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编制状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发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编制者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编制了解不是很深,仅持简单的职业能力观点,忽略了实际要求,对国际贸易职业特点以及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分析不准确,导致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编制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专业定位不是很明确,课程结构不是很合理,课程评价流于形式,课程的实施受到一定局限。  第三章通过我国目前的几种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理论来探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编制的价值取向。因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业性是区别于其它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内在要求,才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编制中始终要以能力本位为其价值取向。可以这么说,职业能力是职业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高度综合的能力。  第四章根据能力本位的观点,对个案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力求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探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五章为结语。
其他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在各个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方式,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
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今,网络课程的应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或者研究学者的重视,网络课程跨越时空限制,共享优质资源,利用网络实时交互等等特点已经让传统学校教育工作受到
一个物体的特征不仅包括代表知觉信息的表面特征还包括代表其语义概念的名称特征。对物体知觉特征信息的加工有着大量的研究,然而很少有研究将物体多种不同维度联合起来考察
儿童虐待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儿童虐待代际传递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国内外一些研究证实儿童虐待确实存在代际传递现象。它指在童年期遭受虐待的个体,在成年后更有可能虐待他们子女的现象。然而关于儿童虐待代际传递的研究大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目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考察儿童虐待的代际传递及其机制却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究中学生母亲与其子女间的虐待的代际传递及类型,进一步探究母亲的
学位
人际灵敏度(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是指正确判断和回忆他人行为和表现的能力。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在人际交往中灵敏度更高,然而这种观念是刻板印象,还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