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肾气丸对氢化可的松法诱导的肾阳虚大鼠肝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变化的影响,探讨肾气丸“少火生气”配伍中所起的作用,解读肾气丸“少火生气”治疗肾阳虚证的配伍机理,从能量代谢角度揭示“少火生气”的实质,揭示辨证论治规律,同时也为肾气丸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提供更为科学的实验基础。方法:将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予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中48只采用氢化可的松腹腔注射造模,观察2周制备肾阳虚证大鼠,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可分为模型组、肾气丸组、肾气丸去附桂组、附子桂枝组。另设空白组12只。其中肾气丸组、肾气丸去附桂组、附子桂枝组均以7.29m L/Kg灌胃1次/天,连续2周;正常组、模型组均灌胃给予7.29m L/Kg的生理盐水,1次/天,连续2周。在造模第一天,灌胃第一天、第十四天分别测量所有大鼠体重,在灌胃第十四天测量大鼠肛温,在灌胃结束后第二天上午麻醉处死全部大鼠,将肝组织分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肝线粒体内ATP、ADP及AMP含量,运用电镜观察肝组织线粒体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分别测定肝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Ⅳ、ATP酶、PFH、LDH、PK、HK、ICD、CS、α-KGDHC活性。结果:(1)造模成功,出现肾阳虚的典型表现:畏寒、背蜷缩、喜扎堆、毛发脱落、肛周污染、摄食量及饮水量减少、行动迟缓、活动减少。(2)在PFH、LDH、PK、HK、ICD、CS、α-KGDHC、呼吸链复合体Ⅰ-Ⅳ活性及肝线粒体内ATP、ADP含量指标上来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经肾气丸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指标上升较为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肾气丸去附桂组、附桂组组间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结构不完整,甚至出现空泡变性,部分线粒体水肿、嵴排列紊乱、裂嵴甚至消失,电子密度变低,基质颜色较淡,与模型组比较,肾气丸组肝线粒体超微结构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表现在线粒体水肿减轻,多数线粒体结构正常,附桂组与肾气丸去附桂组线粒体结构紊乱,出现空泡样变性。结论:1.肾阳虚大鼠肝线粒体内ATP、ADP含量下降,存在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2.肾阳虚证大鼠经过肾气丸的干预后其PFH、LDH、PK、HK、ICD、CS、α-KGDHC、呼吸链复合体Ⅰ-Ⅳ活性及肝线粒体内ATP、ADP含量水平均有所恢复,AMP含量减少,EC值增大;肝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得以改善;从而调节了大鼠肝线粒体功能及机体能量代谢,这可能是肾气丸“少火生气”配伍能够治疗肾阳虚证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从而为温阳助阳中药治疗肾阳虚证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