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体育课程主体对培养人的一种期望,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理论内涵的建设,有利于加深体育工作者对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保障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本研究以我国1902年到现在各个历史时期学校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出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学校体育课程的主流价值取向:“军国民”价值取向(1902-1918);“实用主义”价值取向(1919-1926);“自然主义”价值取向(1927-1949国民党统治地区);“体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价值取向(1949-1957);“体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价值取向(1958-1965);“增强体质”价值取向(1977-1992);“健康第一”价值取向(1993-2001);“以人为本”价值取向(2002-至今)。总结出了我国百年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和趋势:第一,我国百年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的嬗变一般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第二,我国百年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呈现出向更高层次嬗变的特点;第三,我国百年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在继承中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嬗变。获得对当下体育课程的思考与启示:第一,我国体育课程的嬗变既要吸收“先进文化”又要传承“本土文化”;第二,我国体育课程既要做到“适应当下”又要做到“教育先行”;第三,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既要“多元性”又要“单一性”。 通过研究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我国体育工作者要注重体育基础理论性研究,既包括本土文化的基础理论性研究,也包括外来文化的基础理论性研究;第二,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只有符合了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体育课程。第三,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的嬗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遵循体育课程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能急于求成;第四,我国体育课程主流价值取向要立足于“根”,这里的“根”主要指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思想,只有“根”强壮了,才会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