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发展呈现出诸多趋势:一方面,由经济全球化引起的跨国公司大量增加,组织的规模扩大;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更加关注组织的管理和创新。管理学家预测:未来十年的商战中,企业最重要的武器是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在此条件下,团队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它强调组织内部的平等协调, 适应全球化发展、动态运行的经济体系,尤其是它创新、高效的竞争作用与灵活多样的抗风险能力,受到国内外企业的青睐。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在经济领域逐步全面正式地实施平等互利、公正统一的经济制度。外国企业进入我国日益享受与国内企业一致的待遇,他们带来了适合市场经济的产品理念与组织模式,团队是它的组织结构极具特色的一方面。相比中国企业,外国企业竞争力更强,这与他们不但拥有更为雄厚的资金资产以及多年的可靠信誉、责任,还具备快速反应占领市场的获利能力分不开。而这些也正影响着我国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很多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动态化、竞争化的趋势,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组织管理经验,打破旧有的呆板低效的组织结构,更有一些企业开始采纳新型的团队组织形态,力图以低成本、高效率、大目标为宗旨实施组织结构的变革。然而,团队模式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对我国上千家的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部分企业组织对战略重视不够,且组织管理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充分运用组织的系统协同能力来响应与争夺市场,形成基于战略的组织结构,因此也就无法按照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形成稳定的核心业务和有效的经营模式。由于中国组织企业大多缺乏内在的自我变革能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企业识别系统的能力很弱,无法适时进行调整与变革,只能随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导致企业组织整体失效。 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和组织的系统管理,导致了企业组织效率低下,竞争能力的先天不足。即使中国没有加入WTO,企业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企业战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只有理顺战略与组织的关系,采取有效管理发挥组织的功能,才能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团队是指由一群能力各异,能够共同承担职能的成员组成的,通过共同努力,以独特的方式,有效利用占有资源,在所处的环境中共同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的组织单位。本文分析了团队与组织的关系,指出团队是传统组织结构的创新,也是新型组织结构的基础,是实现企业战略,增强组织活力的组织变革。团队具有<WP=4>很强的灵活性,根据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实际需要,既可以与原有的组织结构相呼应,分为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工作团队,也可以跨部门、跨组织、跨行业,建立特别行动团队和虚拟战略联盟;既可以临时组建,也可以像组织其他部门一样长期存在运转。文章分析了团队具备的竞争优势,并用波特理论重点讨论团队组织形式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企业通过在组织内外组建并运作团队,可以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有助于增强组织弹性,培育组织和员工学习,发展和完善组织内外的网络联系,根据变化的市场机会重新创造、整合、协调资源配置,增加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企业持久的难于复制的竞争优势。团队并不是国外企业组织的一种流行现象,而是在市场竞争加剧后,企业实现组织战略的重要手段。文章借鉴了国际企业团队的成功经验,指出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引入团队模式是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管理学家按照国家地区和社会文化的不同,大致将国外的团队归纳成自由团队、精英团队和依附团队三种模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文章根据组织与团队的关系紧密程度,总结出企业对团队协调与控制的六种基本方法:共同愿景、信息监督、契约关系、组织支持、授权和行为道德约束,把团队划分为主控型、运动型和协调型三种模式。企业要考虑企业文化、企业人员规模、团队职能和管理者与员工心理等组织结构的需要合理选择团队模式。团队作为组织的组成部分,其竞争优势的发挥必然受到来自组织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企业如何为团队提供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文章指出团队内部需要成员具有组织的归属感,分担角色,公平竞争,加强支持合作,促进信息交流,共担风险利益,为实现共同愿景共同奋斗。企业整体也要摆脱对国家企业政策的依赖,明确产权关系,增强战略发展观念,加快以团队建设为重要内容的组织改革调整步伐,增强管理弹性,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团队在组织中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环境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管理者如何能根据国情和企业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本企业的组织形态,是企业面对“狼来了”的外部环境,发挥企业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本文通过对团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分析,为中国企业提供了组织结构变革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