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术思想正以译作的形式被引介到国内,以助力我国学术资源的丰富和发展。然而,被引介作品多处于学术前沿,其翻译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不仅已出版的译作难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而且不同译作的质量也参差不齐。法国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著作L’archeologie du savoir的两种汉译本即在此列。造成L’archeologie du savoir译本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首先应归结于福柯自身的写作风格特点,其作品甚至在法国也以晦涩难懂著称。一方面,其行文惯用长句,句式复杂,选词考究;另一方面,其作品思想深度较高而善于迂回曲折,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为福柯作品的汉译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在译入语环境中意欲兼顾源语句法和思想内容的传达实属不易。此外,单纯地从宏观的翻译原则或微观的词法、句法角度评析译文或陷入高屋建瓴的泛泛之谈,或纠结于个别词句而忽略整体,均无益于译文质量的提高。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Theorie du Skopos)对译文目的性和翻译原则等宏观问题进行了阐述,而篇章语言学(Linguistique du texte)则有助于我们从相对具体的语篇角度对译文进行更具可操作性的优化。我们认为,非文学翻译应首先考虑到译文功能的实现,即以服务于译文目的的信息传达为首要之务,译文语篇功能的实现应建立在译文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而翻译过程中,正是译文的功能制约着译者对于翻译宏观原则、策略乃至具体技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