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溪词》文化心理解读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t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学者、散文家、诗人、词人。他的诗、词、文,在他那个时代都应该名列大家,在学术批评上,亦有所建树,是宋元之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人之一。据吴企明校注《须溪词》,今存刘辰翁词353首(含补遗),在宋人词作中,其数量仅次于辛弃疾和苏轼。夏承焘在《瞿髯论词绝句》中言:“稼轩后起有辰翁,旷代词坛峙两雄。”刘辰翁以一部《须溪词》争得与辛弃疾并驾齐驱的地位。这不仅是因《须溪词》数量可观,还因其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到的思想艺术特色。本文试图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关照《须溪词》的创作,通过对刘辰翁的《须溪词》进行文本的文化心理解读,以此来管窥其内心一隅,以期以点见面、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的一、二两章主要是对刘辰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作概要的介绍,其中涉及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一文中所体现出来的词学观念。这些都对《须溪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结合作品,详细分析《须溪词》中所体现出来思想内容与传统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为论文的主体部分。
其他文献
石川达三是一位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家,这种强烈的民族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时刻关注日本民族的生存、命运和前途,积极探究与日本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本文选取一系列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文本,通过对他们作品的系统分析与概括,阐释其在当下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文学意义与社会意义。 本文综述了山东作家研究的有关成果,指出了
汉魏六朝道教典籍和重要的道教人物都有对文学活动独特的理解、认识和阐释。这些认识或因道教的仙学思想而生,或与道教的宗教神学理论相通,形成了有道教特色的道教文学思想。汉
  本文试图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来重新界定徐志摩的思想本质。以往的论者都认为徐志摩的思想主线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我认为这是对徐志摩的一种误读。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两
文章以老舍小说的改造国民性为最终指向,以他作品中性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中国封建父权制下极不平衡性际关系与国民品格之间关系梳理,和作者笔下的性际关系与国民性之间关系的分
先秦时期是汉语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在汉语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双音词在这一时期的大量涌现奠定了以双音词为主要词汇单位的汉语面貌的基础。对先秦时期双音词的考察
本文从写作学的角度切入对两马文本的研究,侧重于话语动机、话语主题和话语策略三个方面的考察,并以写作四体论的研究方法贯穿始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之下,马克思和路德有着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