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英语在科技、教育、经济、国际关系等领域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对英语教育真正开始重视则始于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外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和收获,更多的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也开始了二语习得理论的探讨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外语的“教”与“学”,提高我国外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二语习得已经发展为应用语言科学的一个独立领域,从而推动外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内,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及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理论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及语言教育者切实关注的话题,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众所周知,输入和输出一直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最具重要意义的环节,没有语言的输入,输出无从谈起。而只强调输出,忽视对输入内容的难易、数量及准确度等方面的重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理解性输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中的精髓。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也就是i+1理论。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只有充分理解“i+1”的语言输入含义,并且按照自然顺序,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1”层次。同时,也需要习得者在情感上接受已经理解的语言输入,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排除焦虑感,才会获得理想的习得。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理论引入我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外语学习环境处在“输入”匮乏的年代。我们似乎找到了外语教学最理想的理论根据,语言输入成为当时教学与研究的焦点。然而Krashen的强调过于片面,他认为语言输出并不是语言习得中的必要环节(Krashen 1994,1998),而只是语言能力发展导致的结果。学习者只要具备语言能力,迟早都会出现语言输出。因此,他的理论在语言学界一度引起争议。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我国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途径与输入量不再是核心问题时,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仍然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时,Swain的输出假设才开始引起我国外语教师和研究者们的注意。Swain (1985, 1995)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对输入假设做出了补充。Swain (1985)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Swain (1995)对这一假设进行了更为明确的论述,认为可理解输出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二语习得,即它的三个功能。1)注意/触发功能,2)假设验证功能,3)元语言功能。在这三个功能中,注意/触发功能尤其重要。学习者通过输出注意到自己语言体系中的问题,然后对语言形式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再产出修正后的输出,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Swain & Lapkin (1995)认为这一过程就是二语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它可以促进二语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控制和内化过程,因此,“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听和读属于输入,而说和写则属于输出。外语教学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然而,长期困扰外语界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式: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多地体现在各类等级考试的答卷能力上,而学生的说、写等输出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始终偏低。同时,由于技术的相对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缺乏良好的输入环境和输入手段,学生在高校期间的英语学习则出现断层,很难达到大纲的要求,从而对外语学习产生逆反和畏难情绪。这些问题都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困扰,也都受到了外语界的普遍关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学习者个体的因素,教师的因素,情感因素,环境因素等等。笔者旨在从其中的一点出发进行研究,即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在李秉德、李定仁编写的《教学论》一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的阐述: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现行的使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源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是由捷克斯洛伐克的J.A.Komensky提出的,发展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被认为始终是以一个单循环的方式在进行:传递—接收。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没有注意到学生的需要,学生只是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因而已经受到很多质疑。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主张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种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输出意识和输出水平的提高,符合我国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能够“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为了达到“学教并重”,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了。一方面,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输入的内容更明确了,能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大的主动权,又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这种模式得到了许多外语教师的认可和采纳,并很快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输入和输出理论作为指导,从不同的教学模式入手,对不同教学模式中的输入特点以及学生在该模式下的输出能力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呼伦贝尔学院2006级(86名)及2007级(92名)的两个新闻专业班级共178名学生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证研究。综合问卷数据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结合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语言输入和输出理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因素。虽然此理论是针对二语习得环境提出的,但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也有积极意义。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结合计算机辅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更好的实现目标语言的输入,并使输入的内容更易于接受,深受学生和教师的认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输出(口语和写作)能力有一定提高和改善。这样,语言输入和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同时,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改善输入环境和载体,增加并细化输入的内容,进行分层次的语言输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水平。作为学习者,应该培养自我学习意识,克服情感上的焦虑情绪,提高输入的质量。而作为教师,应该在保证输入质量、数量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输入环境,在输入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实现以输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效果;不断丰富自己对于语言学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研究,用对理论的理解去更好地解释外语教学和研究中的相关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