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自1998年出版以来,斩获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文学奖项,2002年经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和林丽君合作翻译,由美国主流商业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出版,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小说讲述了藏族土司制度消亡的历史,其中包含浓厚的异质文化因素,既彰显着原作艺术价值和独特之处,也是翻译的重难点。要从整体上对《尘埃落定》中异质文化的英译进行考察,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作家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自1998年出版以来,斩获了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诸多文学奖项,2002年经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和林丽君合作翻译,由美国主流商业出版社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出版,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小说讲述了藏族土司制度消亡的历史,其中包含浓厚的异质文化因素,既彰显着原作艺术价值和独特之处,也是翻译的重难点。要从整体上对《尘埃落定》中异质文化的英译进行考察,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大有裨益。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是国内从生态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最常用的理论,其一大优势就在于能将影响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均纳入研究范围,提升研究的整体性,但该理论体系内的概念间存在矛盾模糊之处,可能导致译者选择随意性过大。而由弗洛伊德“恐惑”理论和“生态”一词的词源学关联引申出了“恐惑生态”的概念恰能对其进行补充。“恐惑生态”凸显生态既陌生又熟悉的双重属性,可类比翻译研究中归化与异化的调和。因此,本文借助生态翻译学和“恐惑生态”整合形成的生态视角,采取个案研究法,探究葛浩文夫妇在翻译《尘埃落定》中异质文化时如何适应选择、是否彰显了“恐惑生态”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视角下异质文化翻译应具备的整体平衡观。通过举例、比较论证,本文发现,面对原作的异质文化因素,葛浩文夫妇在对小说题目进行改写以及对文中藏族文化意象进行替换时,选择性适应了以目标语文化为主的翻译生态环境,通过归化策略将原文的陌生元素转变为译入语读者所熟悉的元素;而针对作者阿来使用的第三空间语言和所传达的生态观,译者则选择性适应了以原语文化为主的翻译生态环境,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了对译入语读者而言陌生的元素,从而使译本既熟悉又陌生,可谓是成功构建了译本的恐惑生态。此外,对这一翻译实践的考察表明了关注译本恐惑生态构建的合理性。翻译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因素时,要想彰显恐惑生态理念,需在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
其他文献
韩美同盟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冷战时期,韩美同盟是美国遏制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哨基地,是韩国应对朝鲜威胁,维护自身安全的强大后盾。因此,这一时期的韩美关系呈现出典型的主从关系,即美国主导,韩国服从。冷战结束后,随着美苏两级格局的瓦解,朝鲜半岛的局势趋向缓和,韩国开始积极地调整外交政策。金泳三政府在卢泰愚“北方外交”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国外交”,在巩固韩美日三角同盟关系的同
随着新教传教活动在中国的发展,和世谦也跟随其他德国传教士的脚步,进入中国传教。和世谦从中国的广东入手进行传教,并随着柏林传教会在胶州扎稳根基后,将传教重点北移,和世谦是一位在中国传教时间非常长的德国传教士。和世谦是柏林传教会的重要人物,是19世纪末德国在华重要传教士,也是德国人民和教会在这一时期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窗口。和世谦目睹了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众多历史事件,创作了很
本文通过对“连平:2020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中速增长”模拟会议的汉英交替传译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汉英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口译笔记的作用,原则和规范,然后结合自身案例总结出了四大笔记有效性不足的表现:一、专有名词和主项记录不足,二、笔记体系不清晰,三、笔记潦草,辨认困难,四、笔记冗余导致译语冗余。由于笔记有效性不足,译语出现了漏译、误译、冗余等问题。针对案例中出现的四大问题
衔接手段在语篇的建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术语篇更不例外。本文借助于Coh-Metrix 3.0这一计算机文本分析工具,来对比中美语言学博士论文英文摘要部分的语篇衔接手段差异。本文的理论框架是基于Halliday&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1976&1985),以及借鉴了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2018)对衔接手段的分类,并根据最终Coh-Metrix 3.0中可测量的指标,将衔接手段分为显性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力的思想大师之一,他尝试系统化地探索社会生活,从而形成了一套影响远大的社会学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其理论同时考量了社会的客观结构和个人行为。而其中他所提出的场域这个概念是为关系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外交话语中,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讲话者会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模糊语作为一种策略。中国外交部召开
网络购物在线评论信息包含了大量看似无用的评论,该类评论对消费者产品购买态度是否会产生影响尚缺少相关研究。明晰负面无用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对平台及企业有效管理用户在线评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无用评论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设置“负面无用评论”“负面有用评论”实验组以及“正面有用评论”对照组,解析负面无用评论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得到结论如下:在正面有用评论集中加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大量社区现场口译不得不转为远程口译,往日被视为小众服务的社区电话口译走入寻常人家。在美国,全球最大的口译公司之一语言服务热线(Language Line Solutions)推出“新冠疫情服务”(“Covid-19 Support”),协助全社会攻克疫情难关。在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组建了市外办在线涉外口译项目组,为上海各区工作人员提供2
在政治新闻语篇中,为了揭示隐含意义和隐藏的意识形态,报道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语言机制,语用预设便是其中之一。具体而言,语用预设是用来传递态度、情感和目的的常见手段之一。在分析新闻语篇的过程中,研究者们过去较多采用批评话语分析作为分析框架,如Fairclough的三维度模型,van Dijk的社会认知方法和Leeuwen的社会行动理论。近期的研究重点聚焦批评话语分析视野下新闻标题中的语用预设功能的探究
本文从学校生活中师生围绕校园价值观和规则的话语实践出发,采用民族志和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规则和价值观的视觉传达和话语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校园规则与价值观话语是如何被学生解读、内化和协商的。学生在活动中将规则与价值观本土化和再情景化,证明话语内化、解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规训和自我规训的过程,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将向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规训过程是话语的建设性功能包括文本功能、身份功能和关
在众多文学作品、新媒体内容中,人们引用清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怎一个愁字了得!”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系列“怎一个X了得”结构的语料,该构式的特点以及其中演变的机制与原因,都有待进一步考察。本文首先分析了构式部件的用法,其中,“怎”表否定,强化语气;“一个”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虚化,“了得”可以从古代汉语的意义推出其“不能够结束”的含义。“X”多为双音节且倾向于选用性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该构式在句中可充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