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为了经济未来的决定性因素。经过长期发展,中国整体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创新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存在“策略性创新”“骗补式创新”等问题,制约了中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效率水平。如何提高中国创新质量,成为当下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议题。作为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克服市场失灵的政策手段,产业政策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但对于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同时,中国的产业政策实施涉及到大量资源配置,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如何识别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加以正确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样本,利用国家“十二五”规划变更这一自然实验作为政策冲击,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产业政策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产业政策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该激励效果通过资源效应、竞争效应、知识产权保护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创新人才效应等机制实现;(2)受到产业政策扶持的企业并不存在“寻扶持”的策略性创新行为,产业政策能够激励企业增加非发明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但更多的企业资源被运用到非发明专利申请;(3)进一步从政治关联角度检验产业政策实施效果的异质性。相比无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产业政策对拥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的创新质量促进作用更大;产业政策对企业专利申请总数和非发明专利申请数的影响,在不同组别民营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显著。这说明,产业政策能够显著影响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对不同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存在差异政策效果。基于实证结果,本文得到以下政策启示:政府应合理使用金融扶持和财税支持手段,建设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基础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同时,处理好政府与民营企业的关系,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