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规律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在加工利用过程(如中低温干馏、炼焦、气化等)中会产生一定量的酚类化合物,如回收不完全,排放到环境中会引起严重的污染问题。产生酚类化合物的煤加工利用过程都包含煤热解阶段,所以深入研究不同煤质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规律,以及操作条件对煤热解过程酚类化合物生成的影响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为了确定煤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来源,本研究首先采用溶剂(CH2C12)抽提法对原煤进行抽提,获得原煤本身赋存酚类化合物的量和种类,然后选用PY-GC-MS联用仪在线分析,首次直接获得原煤和CH2C12抽提残煤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和种类分布,通过对比得出煤热解过程酚类化合物的来源。同时也利用同一次进样可获得不同温度段酚类化合物生成量和种类变化的独特装置,考察了不同煤变质程度和操作条件下原、残煤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煤CH2C12抽提物中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极少,远低于煤热解过程的生成量,而且CH2C12抽提残煤热解产物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明显高于原煤,所以煤热解产物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自于煤热解过程中含氧化合物的热分解,而不是煤本身所含酚类化合物的挥发。2.随着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煤热解产物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呈降低趋势,总体而言,褐煤>烟煤>无烟煤,其中xM褐煤解热到800℃时,产物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最高可达150.486ng/mg,该温度下ZC烟煤可生成121.499ng/mg酚类化合物,而无烟煤热解产物中仅检测到0.05ng/mg酚类化合物。所有煤热解产物中酚类化合物都以苯酚和甲基苯酚为主。3.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煤热解产物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先增大后减小,因煤质的不同而分别在700℃和800℃达到最大值,400℃和1000℃基本检测不到酚类化合物。热解前期主要发生芳基醚键以及苯环上较长侧链的断裂生成酚类化合物,后期则以-OH的断裂为主,使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减少。4.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褐煤和低变质烟煤热解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不断减少;而高变质烟煤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有小幅增加,且升温速率的降低能够促进甲基酚的裂解,有利于苯酚的生成。5.与原煤相比,CH2C12抽提残煤热解产物中7种酚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增高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仍然以苯酚和甲基苯酚为主。该变化源于抽提过程残煤结构发生溶胀作用,有利于煤热解反应和酚类化合物生成。
其他文献
<正>任何事物的生存都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发展,只有不断发展才会延续生命,京剧艺术也不例外。如果它停滞不前,就等于是倒退。京剧是前人为我们发掘创造的宝
近年来,我国西藏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全国内地各省区市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面向&#39;十三五&#39;时期,西藏既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文章以新市场财
摘 要: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城市化的脚步在逐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工来到城市打工,一部分外来工作人员的子女也随同父母来城市就读,形成了具有特殊学情的外来工子女。而相比其他学生,外来工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够完善,再加之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等致使其对于语文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又是小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及不同氮肥总量(540,420,300 kg&#1
商务合同翻译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德国功能主义角度来研究国际商务合同的翻译,探讨该理论在国际商务合同汉译中的适用性,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从宏
2月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司法行政改革等情况新闻发布会,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司法部研究室主任范履冰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据介绍,截至目前,共制定出台司法行政
报纸
开展好主题党日,是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三会一课"组织制度在基层落实的重要抓手,是规范组织生活、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有效载体。然而,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主题党日中,普
机载二次电源是将主电源电能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或规格的电能装置,用于满足不同机载用电设备的需要,是飞机电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机载二次电源具有的特点及功能要求,为
【目的】分别从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叶片-凋落物养分重吸收的差异,土壤有效养分及其活化的差异等方面,探究黑龙江阿什河流域6种人工林的养分吸
[目的]为我国辣椒碱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和基础资料。[方法]以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的辣椒碱为原料,通过滤纸片扩散法研究了辣椒碱对细菌、酵母菌和霉菌7种菌株的抑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