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贫困问题是重难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于1993年在上海试点,并于1999年在全国正式建立,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2007年正式建立。随着制度的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救助的主体制度,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此,但同时也产生了非制度预期的效果。2006年工人日报一项调查发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现了“养懒汉”的现象,即一些申请低保的对象宁愿吃低保,也不愿意就业,甚至出现采取欺骗手段获取低保的现象,此后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懒汉”一问题见诸报端,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否产生了“福利依赖”问题的讨论。部分中国学者将“福利依赖”定义为现实中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主要依靠低保金生活,而没有寻找工作的意识与行为。纵观国外关于福利依赖的研究以负面影响为主,而本文研究的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有别于西方国家,因此并不等同国外的福利依赖,本文将“福利依赖”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进行描述。本文认为适度的依赖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过度的依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造成救助资源的过度消耗,引起其他贫困群体的不满,进而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福利依赖”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本文选题的背景是在当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精准扶贫的大格局下,研究制度和非制度因素导致的社会救助中的依赖问题。其次对国内外“福利依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福利依赖、能力建设都是本文关注的关键词。其次,理论基础是文章研究的理论支撑,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和谢若登的资产建设理论。因自然、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初次分配的差异,贫困者处于社会弱势地位,针对这部分人群,需要政府施以援手,通过三大理论的阐述,分析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第三章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概述,首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阐述“福利依赖”的形成;其次,针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福利依赖”现象,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福利叠加效应”、“悬崖效应”、进入-退出机制不完善、农村风险保障的缺失及小农思想等方面对“福利依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将数据分析与调研分析相结合,数据分析方面,选用中国家庭调查问卷数据 CFPS2014(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2014)进行实证分析,这部分重点关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否产生了“福利依赖”效应。分析的主要问题是,低保受助者在“福利给予”的情况下,他们对失业与就业、失业后再就业的行为变化情况。根据实地调研访谈结果,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存在的“福利依赖”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第五章结论和建议,主要从完善低保制度设计、加强低保对象能力建设与资产建设等方面为防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福利依赖”问题进一步扩大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