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逻辑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xink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作为一个古已有之而又常讲常新的话题,具有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民生问题一贯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围绕民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丰富的民生思想。马克思民生思想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系统性,探赜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逻辑,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开掘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真义和实践价值,进而有利于更好地直面现实、解决问题、造福民生。马克思视野中的民生是指以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基本生存、生活、生产、发展,以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追求,马克思民生思想就是关于这些方面问题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其间运行和彰显着若干基本逻辑。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基本逻辑是指马克思民生思想生成、演进、发展运用等过程中蕴蓄的必然联系,具体包括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成逻辑、演进逻辑、内在逻辑和中国逻辑等,究其实质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的生动表达。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成具有必然性、合规律性,包含着深刻的社会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看马克思民生思想生成的社会逻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生成的经济条件,普鲁士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生成的政治条件,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生成的阶级条件。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原理看马克思民生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理性人本主义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构想以及马克思同时代西方思想家的民生思想等都给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看马克思民生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在马克思心中埋下了为民的种子,领导和参与工人运动的亲身经历坚定了马克思解放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信心和决心。马克思民生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演变发展具有连续性、跃迁性,它在持续平稳发展的同时,经历了若干次的思想跃迁,呈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依据马克思在不同思想家影响下的民生思想主轴的不同,马克思对民生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大体上经历了理想探寻、理性反思、人本追求和现实批判这四个阶段。在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民生思想中,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民生实践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主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归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终点。动态地看,从现实的人的民生需要出发,通过民生实践,不断克服、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民生异化,最终抵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所构想的这个民生实现闭环中,各个逻辑节点之间都是紧密连接、环环相扣的,体现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科学性、体系性。理论研究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呼唤理论,运用科学的马克思民生思想指导中国民生建设实践是必然之举。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国逻辑是指马克思民生思想在中国发展运用的必然性、适宜性,它运行于马克思民生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主要产生了两大结果:一是在理论上必然形成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国样态,二是在实践上必然催生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国运用。就前者而言,从马克思民生思想到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中国样态或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实现了从阶级性到人民性的民生主体拓展,从物质型到制度型的民生内容拓展,以及从革命式到改革式的民生手段拓展。就后者而言,面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和住房等各种民生问题,我们更要高擎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真理旗帜,从理念先行、实践推进和目标锚定等方面,多措并举造福民生。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报纸
学位
学位
学位
体育产业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建成体育强国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传统的追求速度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效益和普惠程度的集约式发展转变,有助于更有效的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包括合理扩大体育产业规模、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强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市场主体、促进体育消费等方面内容,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体育产业的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