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黄土塬区,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自然资源,地下水更是重要的生产生活水源,在用水结构中占极大比重。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推进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黄土塬区林地面积快速增加,然而高耗水植被的大量覆盖使得土壤深层水分普遍出现干燥化现象,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因此,为了保证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应用,亟需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潜在地下水补给的影响,以更好的指导区域水资源的规划利用。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典型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土壤侵蚀效应与控制机制(K30102160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土壤干层形成过程(K3050214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黄土塬区,水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自然资源,地下水更是重要的生产生活水源,在用水结构中占极大比重。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推进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黄土塬区林地面积快速增加,然而高耗水植被的大量覆盖使得土壤深层水分普遍出现干燥化现象,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因此,为了保证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应用,亟需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潜在地下水补给的影响,以更好的指导区域水资源的规划利用。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典型塬区,对不同土地类型下的土壤水分特征(垂直水分曲线、土壤储水量、水分亏缺量、干燥化水平)进行分析;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降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转换关系;基于氯离子质量平衡法(CMB)分析区域地下水补给机制,并利用地下水中硝态氮含量评估地下水质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特征有显著影响。0-18 m土壤质量含水量均值和土壤储水量表现为农地>低龄林地(10年生)>高龄林地(20、26年生),0-3 m土层土壤水分波动较大,3-18 m土层含水量变化规律则与总体平均值趋势相符。在11 m处出现含水量峰值,农地含水量最高可达26.4%,低龄和高龄林地峰值为26.8%和17.2%。三种土地类型在不同深度(0-3 m,3-11 m,11-18 m)表现出不同的干燥化程度,农地整体除3-11 m无干燥化现象外,其余部分均为轻度干燥化;低龄林地整体干燥程度呈先降低(轻度干燥化)再升高(中度干燥化)的趋势,总体保持轻度干燥化;高龄林地干燥化程度最为严重,各土层深度干燥化强度均大于农地和低龄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植被类型与土壤水分相关性较强,随着林龄的不断增加,土壤水分亏缺越严重;同时通过对土壤各颗粒组成与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水分与砂粒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表示土壤质地也能够有效的影响土壤水分。2.土地利用方式影响黄土塬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分析研究区域降水与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发现不同季节长武塬降水的水汽来源不同,夏季和初秋降水受太平洋海洋气团影响,冬季主要受西风带输送的北冰洋水汽和局部蒸发的影响。地下水受降水补给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末和秋季,春季和冬季降水对地下水的恢复贡献不大。不同土地类型土壤水同位素在整个剖面不同深度呈现出较大的变化特征,土层深度11 m为同位素变化的分界线,分界线之上各土地类型同位素变化较大且趋势不同,分界线之下林地与农地的同位素值变化均呈稳定状态。不同土地类型下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同位素组成显示农地和林地对水分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过程影响不同,农地对地下水的补给为活塞流,苹果林地水分入渗则以活塞流和优先流并存。3.不同土地类型的地下水补给机制和水质均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区农地的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43.1 mm/a,占年均降水量的7.5%,低龄林地和高龄林地的地下水平均补给量分别为29.6 mm/a和21.5 mm/a,占年均降水量的5.2%和3.7%。农地活塞流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84.6%;林地活塞流占总补给的56.3%,优先流为43.7%,并且随着林龄的增加,优先流比例增大。利用氚示踪剂和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计算发现,降水从地表到达地下水层需要约13-95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硝态氮整体平均含量和地下水年硝态氮输入量表现为农地<低龄林地<高龄林地。综上所述,黄土塬区高龄苹果林的大量存在会导致地下水补给量降低和地下水质变差,对区域的水文循环造成深刻影响,为维护降水-地下水之间的水文平衡必须对高龄林地的面积加以控制,以促进区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彻底、温室生物质发酵增温补气效率低下等问题,利用温室生产常见农业废弃物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容重(Bulk Density,BD)、碳氮比(Carbon Nitrogen ratio,C/N)、含水率(Moisture Content,MC)及温度等发酵参数耦合对温室生物质发酵综合利用的调控效应研究,共设置4次发酵试验(2批次中试发酵试验与2批次田间规模化规模发酵试验)。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生态与文明三个方面与乡村景观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对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学者和景观设计从业人员开始在乡村景观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探究乡村景观的提升及营造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袁家村为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的提升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乡村振兴与乡村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历经几千年农业发展的中华民族,是当前拥有GIAHS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仍有许多有价值的农业系统未得到有效关注与保护,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的威胁。2016年12月,紫阳古茶园入围中国GIAHS遗产名录,证明其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且亟待保护,但学界缺少对其保护利用的相关研究。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
坡耕地约占我国总耕地面积的1/3,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但干旱缺水导致坡耕地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补充灌溉是作物增产和稳产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地形坡度存在,传统地面灌溉在坡耕地难以实施。喷灌是坡地常用的灌溉方式之一,但存在喷灌水量分布均匀性较差、灌溉水分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此,融合现代先进的动态水压供水技术,通过试验揭示了动态水压坡地喷灌水量分布特性,在此基础上
曹雪芹用他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掌握的园林知识描绘出了一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纸上园林大观园,这座园林汇聚了不同功能、样式、风格、规模的景点,堪称“园林荟萃集合”。圆明园是历经几代皇帝的扩充和修建而成的皇家园林发展到巅峰的典型代表,它代表了当时园林的最高规格,不仅包括了皇帝出游看到的江南水乡也吸收了当时所有的造园特点和造园手法。“寻找大观园园址”一直以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在以往的研究中,不管是南北方
相变吸收剂是一类极具节能潜力的CO2吸收剂,但现有胺类相变吸收剂存在富相溶液黏度大、再生效率低的缺陷.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二乙烯三胺咪唑功能化离子液体,将其溶于乙醇-水混合溶剂中,创新性地构建了氨基-唑基双功能离子液体-乙醇-水相变吸收剂用于CO2捕集.[DETAH][Im]-乙醇-H2O相变吸收剂吸收CO2前为均相溶液,而吸收饱和后发生液液相变,CO2产物主要富集于下层水相,当乙醇在混合溶剂中的比
水与生命密切相关,是生命体生存依赖的重要资源,也是生命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的水资源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水资源占有总量达到全球水资源的6%,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水平只达到现有人口平均水平的25%,中国又是世界用水量最多的国家,所以综合来看缺水情况较为严重。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用水量逐年增长,水资源短缺与需求量增大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就迫切需要提高各行业的用水效率。其中,农业用水量占全国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冻土国,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约21.5%,达到了140万km2。冻土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导致水在凝固时体积产生热胀冷缩,对建造在其上的各类建筑安全性造成严重危害。传统的模型无法确切描述水分迁移的过程,对于其微观解释的研究还十分有限,这需要通过研究微尺度下水的输运行为。在微观水输运研究中,水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涉及到复杂的物质和能量运输方面,具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并且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千百年来的发展中创造了许多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在经济、文化、生态以及景观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随着城镇化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逐渐凋敝,地处乡村的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同样的窘境。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以及乡村旅游兴起,乡村农业文化和景观建设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各级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注重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由于农业文化遗产大多
在木质纤维材料转化为生物质乙醇的过程中,酶水解的成本过高是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酶水解的效率,提高葡萄糖得率是生物质乙醇生产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针叶材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为原料,提取云杉中的半纤维素甘露聚糖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真实底物的水解实验,研究了甘露聚糖对商品用二代纤维素酶及其中的重要组成酶组分活性的抑制效果,并探究了化学助剂Tween 80对甘露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