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体系中的空间组织关系是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体系规划的基础性指导理论之一,中心地理论均质无差别的前提假设在当前中国城市体系研究与规划实践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随着城市群内部区域一体化纵深发展,城市微观层面的联系不断增强,多层级的网络体系正逐渐成为城市群空间布局与发展的更优选择。基于中心地体系与城市网络体系的对比研究,重新认知传统中心地理论下的城市关系及其空间组织,识别出专业性城市在城市群网络体系中所具有的特殊功能与地位,对完善多层级网络空间发展模式和提高具有中国特色城市体系研究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Python爬取高德地图中2020年4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商业类POI数据,运用平面核密度分析法、等值线提取法与邻域分析法识别并提取了商业区与商业中心。针对构建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指标,运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对商业中心进行等级划分与尺度推译。运用Voronoi图绘制商业中心地的空间组织结构,并对比不同城市群商业中心地的拟合程度。基于核密度分析的最佳搜索距离,根据计算几何中的Delaunay三角网提取的商业区,构建了城市群商业区网络模型。通过计算网络模型评价指标,对不同城市群商业区网络体系进行对比,并识别出一系列专业性网络节点。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及长三角“三省一市”商业中心可划分为4个等级,在数量分布上符合中心地理论等级体系,但与理想等级序列存在差异,在空间分布上商业中心地六边形结构存在畸变与偏移。(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行政等级是影响城市群商业中心地体系的重要因素。中心地体系拟合程度排序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为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浙二省中心地体系逐渐瓦解,安徽省更加稳固。空间结构上,长三角“一超多强”,珠三角双核引领,京津冀趋于松散。(3)基于核密度分析的最佳搜索距离构建的网络模型体系,具有空间选择性与不平衡性,能够对城市群商业区分布进行空间评估。网络结构体系上,上海市核心、边缘与孤立并存,江浙二省密集复杂,安徽省稀疏简单。长三角网络化进程成熟,珠三角结构上更加紧凑,京津冀处于松散的萌生状态。(4)根据网络模型评价指标,江浙沪低层级网络不断形成,城市体系由中心地体系向网络体系实现转型,安徽省中心地模式依然存在,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长三角潜在联系网络不断发育,珠三角网络联系最紧密,京津冀紧密程度较低。根据识别的专业性网络节点,长三角及“三省一市”潜在的交互区域较多,珠三角交互作用西翼强于东翼,京津冀潜在的功能性节点存在缺失。(5)以商业区为例,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网络体系均能识别出城市群中的城市空间组织关系,并能实现互为补充。中心地理论强调中心性、首位度与等级性,网络体系强调平等性、功能性与互补性。理想化前提与片面追求排他性空间结构的中心地型体系,正逐渐向强调多层级交互作用的新型网络体系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