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忆中创作:凯瑟琳·安·波特中短篇小说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rady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凯瑟琳·安·波特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她凭借高超的写作艺术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被公认为是现代美国出色的文体学家。20世纪初期,美国国内旧南方秩序正受到冲击,而世界战火也在燃烧,波特自己的生活阅历虽然波折但也颇为丰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细腻而敏锐的观察者,从现实的沃二}:中攫取了创作的养料和源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的小说被认为“不是带有自传性质,就是从她亲自的见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她绝不是简单的陈述或复制,而是利用记忆中的材料进行文学创造,把现实融入文学,进行深刻细腻的描写,充分挖掘人物内涵,使其在思想上也很有深度。   本文正是基于波特从记忆中创作这一论点,对波特的短篇小说《玛丽亚·孔塞普西翁》,《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和中篇小说《中午酒》,《灰色马,灰色的骑手》进行研究,分析波特前半生所经历的世界动乱,疾病和她个人家庭以及婚姻的不幸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指出这些经历在其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共同的主题即孤独,爱情与婚姻,死亡。本文还分析了波特如何运用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即缄默,多种人物话语和象征来表现其深刻主题。论文最后指出,波特作品中的主题具有时代性和永恒性特征,对21世纪的读者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语料库方法探究鲁迅小说中方言的英译文本是否具有翻译共性,即简化、显化和范化特征。Chesterman(2004)把翻译共性分为S-共性和T-共性。   迄今为止,对鲁迅小
托马斯·哈代,是享誉全球的小说家。《无名的裘德》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公认为是“天鹅之歌”。这部小说涉及了人类生存中的许多冲突,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冲突,两性关系之间的冲突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复译作为翻译的重要一方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和重视。然而过去的复译研究大多停留在规定性研究层面上,关注的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不同复译本之间的比
“伦理”是一种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它产生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中;翻译作为一种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自然需要伦理的束缚和制约。上世
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翻译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翻译的发展趋向多元化。翻译不仅仅局限在语言层面,而是置于文化大背景下考查;翻译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