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油气勘探工作的基础。对其展开详细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弄清岩相古地理的分布及演化规律,阐明其与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发育的关系,从而指导油气勘探。近十年来,中上扬子地区寒武系的油气勘探在构造、岩石学、沉积相、烃源岩、储层、圈闭等多方面的认识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古地理学研究方面,大多仍是定性的,没有定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对中上扬子地区中、上寒武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为油气勘探提供详实的基础地质资料。
本论文选题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中的一个专题“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研究”,选取其中的中、上寒武统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中、上寒武统进行详细的岩石学、沉积相和古地理方面的研究,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为方法论,进行定量的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中、上寒武统的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和盖层条件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是扬子地区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块范围大体相当,位于红河断裂、青河-小金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以东,大巴山、襄樊-广济断裂以南,团风-麻城、溆浦-四堡、垭紫罗、师宗-弥勒断裂以西的广大地区。涉及滇、黔、川、渝、陕、鄂、湘、赣、桂等9个省市,即为东经102°~116°,北纬24°~33°广大区域。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野外剖面观察资料、钻井资料,可将研究区中、上寒武统岩石类型划分为五类:碳酸盐岩、碎屑岩、硅岩、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其中,以碳酸盐岩为主。根据矿物组分,碳酸盐岩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据结构、构造及特殊的成因,可将石灰岩划分为颗粒石灰岩、灰泥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叠层石石灰岩等类型;按晶粒大小,可将白云岩分为粉泥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按照结构、成分,可将碎屑岩进一步划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按产状和成因,可将硅岩分为三类:薄层硅岩,厚层硅岩,透镜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按变质程度,可将变质岩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火山碎屑岩以凝灰岩为主。其中,颗粒石灰岩、叠层石石灰岩、白云岩、透镜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中;灰泥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在局限台地、斜坡均有发育;板岩、千枚岩、片岩、薄层硅岩主要形成于盆地;碎屑岩分布比较广泛,可分布于在碎屑潮坪、盆地中。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能独立反映中、上寒武统沉积环境某一方面特征的单因素—地层厚度、深水沉积岩含量、深水页岩含量、深水碳酸盐岩含量、浅水碳酸盐岩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含量、颗粒碳酸盐岩含量、石膏及石盐含量等进行了统计,并分别编绘了相应的单因素基础图件。
综合以上各单因素基础图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中上扬子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
中上扬子地区中寒武世古地理单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陆、碎屑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其中,以碳酸盐岩台地为主。在碳酸盐岩台地中,可划分出云坪、浅滩、含膏岩湖等次一级的古地理单元;晚寒武世古地理单元从西向东展布与中寒武世大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碳酸盐岩台地上未发育含膏盐湖。
总体上,可以将研究区格局概括为:西部有陆、主体为台、台上有滩、台上有坪,东缘有盆,北缘有盆。
在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测试资料,对中上扬子地区中、上寒武统的生储盖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最有利生烃环境为盆地、其次为斜坡,有利油气储集的岩相古地理单元主要为台地(主要是浅滩)、其次为斜坡;有利盖层发育环境主要为台地,其次是盆地。
本论文选题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中的一个专题“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带评价研究”,选取其中的中、上寒武统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中、上寒武统进行详细的岩石学、沉积相和古地理方面的研究,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为方法论,进行定量的岩相古地理编图,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中、上寒武统的生烃条件、储集条件和盖层条件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是扬子地区的一部分,与扬子地块范围大体相当,位于红河断裂、青河-小金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以东,大巴山、襄樊-广济断裂以南,团风-麻城、溆浦-四堡、垭紫罗、师宗-弥勒断裂以西的广大地区。涉及滇、黔、川、渝、陕、鄂、湘、赣、桂等9个省市,即为东经102°~116°,北纬24°~33°广大区域。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野外剖面观察资料、钻井资料,可将研究区中、上寒武统岩石类型划分为五类:碳酸盐岩、碎屑岩、硅岩、变质岩和火山碎屑岩,其中,以碳酸盐岩为主。根据矿物组分,碳酸盐岩分为石灰岩和白云岩。据结构、构造及特殊的成因,可将石灰岩划分为颗粒石灰岩、灰泥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叠层石石灰岩等类型;按晶粒大小,可将白云岩分为粉泥晶白云岩和细中晶白云岩;按照结构、成分,可将碎屑岩进一步划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按产状和成因,可将硅岩分为三类:薄层硅岩,厚层硅岩,透镜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按变质程度,可将变质岩分为板岩、千枚岩、片岩;火山碎屑岩以凝灰岩为主。其中,颗粒石灰岩、叠层石石灰岩、白云岩、透镜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主要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中;灰泥石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在局限台地、斜坡均有发育;板岩、千枚岩、片岩、薄层硅岩主要形成于盆地;碎屑岩分布比较广泛,可分布于在碎屑潮坪、盆地中。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能独立反映中、上寒武统沉积环境某一方面特征的单因素—地层厚度、深水沉积岩含量、深水页岩含量、深水碳酸盐岩含量、浅水碳酸盐岩含量、准同生白云岩含量、颗粒碳酸盐岩含量、石膏及石盐含量等进行了统计,并分别编绘了相应的单因素基础图件。
综合以上各单因素基础图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编制出了中上扬子地区中、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
中上扬子地区中寒武世古地理单元自西向东,依次发育陆、碎屑潮坪、碳酸盐岩台地、斜坡、盆地,其中,以碳酸盐岩台地为主。在碳酸盐岩台地中,可划分出云坪、浅滩、含膏岩湖等次一级的古地理单元;晚寒武世古地理单元从西向东展布与中寒武世大体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碳酸盐岩台地上未发育含膏盐湖。
总体上,可以将研究区格局概括为:西部有陆、主体为台、台上有滩、台上有坪,东缘有盆,北缘有盆。
在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测试资料,对中上扬子地区中、上寒武统的生储盖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最有利生烃环境为盆地、其次为斜坡,有利油气储集的岩相古地理单元主要为台地(主要是浅滩)、其次为斜坡;有利盖层发育环境主要为台地,其次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