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仡佬语是一种濒危语言,研究其语言使用类型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对待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出现功能衰退甚至走向濒危的现象,为国家制定新时期的民族语文方针政策提供依据。仡佬语濒临灭绝,在强势语言的包围下仡佬人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母语、周围其他民族能否正确地看待仡佬语不仅是仡佬族发展的关键也是其他少数民族发展的关键。另外,仡佬族的母语使用类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语言接触提供材料。调查一个民族的母语使用类型及其与周围其他语言的使用关系为研究语言接触奠定了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有汉、壮、苗、彝、仡佬五个民族,其中仡佬族的人口最少,由于受周边强势民族的影响,许多仡佬人都已部分或者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兼用或者转用其他民族的语言,目前仡佬族语言现状如何以及周围的民族语是否同时受到仡佬族语言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等都是语言接触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在田野调查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了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这三种方法相结合,使调查材料更全面、更具体、更可靠。在写作中,笔者主要采用了统计法、分类法、对比法。为此次田野调查专门设计的Access数据库系统大大方便了笔者的工作。这些数据是笔者的第一手资料,它贯穿全文始终,有力地论证了笔者的观点。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仡佬族人使用母语的不同特点,笔者把他们分成三个类型分别进行论述,之后再将其对比分析,指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揭示仡佬语消亡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母语基本完好型、母语渐缩性、母语残留记忆型。这三种类型的仡佬人在语言能力、语言选择倾向以及语言态度上都是相似的,而聚居程度、对周边民族语言使用的影响以及母语保存情况却不同。母语基本完好型地区的仡佬语目前看来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它也处在消亡的边缘。作者认为导致隆林仡佬语濒临消亡的原因有几点:(1)民族自我意识因素(2)宗教因素(3)政治因素(4)经济因素(5)语言声望因素(6)人口因素(7)方言差异因素(8)无文字因素。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提出了几点措施:(1)开展仡佬语重点专项课题研究;(2)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仡佬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3)尝试性地进行一些“语言复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