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翻译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翻译介绍了大量外国诗歌、小说、戏剧和其他非文学著作,对我国新文化、新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数其译诗最为出名,译有《鲁拜集》、《德国诗选》、《雪莱诗选》、《英诗译稿》、《新俄诗选》、《浮士德》、《沫若译诗集》等诗集。由此,郭沫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翻译理论,如“创作论”、“风韵译”、“共鸣说”、“生活体验论”、“媒婆说”等。虽然其理论根源大多是中国的传统译论,如严复的“信、达、雅”,但郭沫若对传统译论加以总结和提升,通过运用与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翻译体系。遗憾的是,尽管学界对郭沫若的译诗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大多仅停留在文本分析阶段,而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参照其翻译理论对翻译文本的分析,也有一部分是比较翻译研究。总的来说,郭沫若英诗汉译研究缺少系统理论的支持。本文旨在利用文化传播理论模因论研究郭沫若英诗汉译中的意象传译,从而揭示意象传译的过程和郭沫若英诗汉译的艺术与不足。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原件,是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意象在诗歌中以三种层面存在,单个意象、意象组合和意象系统。单个意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组合成意象组合,多个意象组合又最终升华成意象系统。郭沫若英诗汉译数量可观,而且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意象传译方面也体现了他的翻译原则,适合作为文本的研究对象。模因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模因的特点、传播过程和传播的效果。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模因传播手段,将模因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传播,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笔者将模因论与诗歌意象翻译相结合,把海利根的模因传播模型和道金斯的成功模因的三个特点作为理论框架,结合诗歌翻译的实际情况,从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方面来分析意象模因的传播过程,并分析译文的诗学、审美价值和不足。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模因论可以诠释诗歌意象翻译的过程,并揭示译文的艺术特色与不足。译者通过翻译将诗歌意象模因传播给读者。与其他模因相同,诗歌模因的复制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然而,诗歌模因有其独特的复制模式。在同化阶段,诗人诗歌背景、单个意象、意象组合为译者吸收和接受。随后诗歌的全部意象构建的意象系统在译者脑海中得到深化和记忆。译者结合自身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用另外一种语言将诗歌意象模因表达出来。最后通过载体传播译后的诗歌意象模因。同时,本文调整道金斯的三个成功模因的特点(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度),从诗歌意象长寿性、诗歌意象多产性、复制忠实度三个方面来对郭沫若的译诗进行评价。诗歌意象长寿性揭示了郭沫若译文的审美价值和诗学价值。郭沫若的“创作论”和“风韵译”都在诗歌意象长寿性中有所体现。笔者通过诗歌意象多产性把郭沫若的译文与其他译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郭沫若创造的诗歌意境与原诗相符,但有时因过度创作而与原诗有所偏离。复制忠实度则从忠实带来的得与失两个方面分析郭沫若的译后模因。总体来说,模因论是分析诗歌意象翻译的一种理论视角,它可以直观地展现诗歌意象翻译的过程,并能为译文评价提供标准。学界对郭沫若译诗褒贬不一,本文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立足模因论,审视郭沫若英诗汉译中的意象传译,让读者对郭沫若的翻译原则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能为诗歌翻译的实践提供一点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