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共液化残渣制备中间相沥青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cesh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与油浆共液化处理,可以增加轻质油产量和降低循环溶剂用量,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的现状。煤油共液化残渣是一种含碳量较高的副产物,主要用于气化、燃烧、焦化、热解和液化等方面,近年来煤炭产业趋向集约化发展,人们开始用残渣来制备碳素材料。目前用于制备碳素材料的原料主要有价格昂贵的纯芳烃(如萘沥青等),还有组成变化较大的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以及它们不同比例的混合料,相比之下,用价格低廉、组成均匀的煤油共液化残渣来制备碳素材料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不同工艺下兖州煤和石家庄催化裂化甩出油浆共液化残渣为原料,通过热聚合法制备中间相沥青。考察了共液化工艺对残渣组成分布的影响;课题进一步通过残渣中沥青质(HI)的热重分析(TG)和热台实验探讨了残渣制备碳素材料的可能性,利用偏光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考察了热聚合温度、时间、添加剂、升温速率等对聚合产物中间相沥青性质的影响;本文最后对中间相沥青进行碳化,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分析了碳化中间相沥青的结构和微观形貌,测试了碳化中间相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煤油共液化残渣中含有约30%-40%的沥青质(HI)、50%左右的重油(HS)和2%-10%的四氢呋喃不溶物(THFIS)。加氢液化使得残渣中沥青质含量增加,重油和THFIS含量减少,同时重质产物分子量减少;加氢促进了煤的热解反应,生成的沥青质聚合程度较高,相反氮气下得到的沥青质聚合程度较低,含有较多的烷基侧链和环烷结构。(2)沥青质类物质生成中间相沥青的热聚合温度宜选在350℃-500℃之间,其分子量大小要适宜,一般范围为500-600。随着热聚合温度的升高或聚合时间的延长,甲苯不溶物和喹啉不溶物的含量随之增加,中间相沥青从微球形态融并为流线型结构再转化为焦炭,沥青质HI1(H2下共液化所得)在440℃反应6h就可生成广域流线型中间相,有可能用于制备碳纤维或针状焦,沥青质HI2(N2下共液化所得)在440℃反应12h就可生成体型中间相,HI1和HI2在380℃反应10h均可生成大量中间相微球。(3)添加剂聚丙烯(PP)增加了HI1多核芳烃的烷基侧链,降低了体系粘度,促进了球晶的形成和长大,而且随着PP添加量的增多促进作用更明显,而PP与HI2作用时部分烷基与其作用,部分自组装成环烷烃或芳烃,促进微晶形核;添加剂炭黑在中间相形成初期促进形核,后期阻碍微球融并成体中间相。(4)升温速率太慢,不利于中间相的形成;升温速率太快,挥发分逸出较快,粘度迅速变化,不利于光学各向异性组织的有序排列。因此只有在适宜的升温速率下粘度变化适中,才能生成有序的各向异性中间相。(5)由碳化后的中间相微球形貌可知其成核机理为“颗粒基本单元构筑”,为均相形核,结构是“Brooks-Taylor”型结构;碳化后的针状焦结晶度高,择优取向好。上述碳化中间相沥青都有很好的循环伏安特性。
其他文献
<正>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外阅读进行整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从而完成阅读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明确指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中国政治现实发展的产物。这一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萌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度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在中
<正>1形式多样的家长会,提高家园合作水平幼教改革的新趋势之一就是家园共育,同时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力体现。幼儿园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不仅可以提高家长育儿水平,
<正>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所有原发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所致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灌肠治疗是利用肠道黏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肠道排除代谢产物、降低
目的了解我院近三年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季节分布和临床特点,为早期经验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出发,主张根据社会需要让学生学习实用知识,又注意到对学生的地理、博物、园艺等学科的教
紫外-可见光(200~500 nm)成像光谱仪是空间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机载紫外-可见成像光谱仪的特殊性和实际应用要求,提出了一种采用面阵CCD的摆扫式成像光谱仪,这样既克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无缝隙政府理论,对照目前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现状,并借鉴国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消除我国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地迅速发展,以及私家车数量的井喷式增长,迫使驾乘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交通环境,因此驾驶人员的驾驶技术也得到了空前挑战,一些交通发达的国家已经将动